今天宫里应该有朝议,毕竟刘大夏刚回京,怎么都得带着属下,包括监军太监谷大用一起前往乾清宫面圣。身为内阁大学士,谢迁必然在场,如果朝议中就此议定功劳分配,沈溪非常担心自己被皇帝当场钦命为湖广总督,如此谢迁就无法干预了。
果然,晚上沈溪派人把信送去谢迁在东长安街的小院,第二天一大早谢迁便回信了。
信中谢迁扯了一些没有用的闲话,洋洋洒洒三页,但总的说起来就是一句——无能为力!
沈溪知道,自己赴任湖广,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
……
刘大夏回朝,此番对鞑靼作战的军功议定工作就势展开,至于刘大夏和沈溪谁是首功,其实在朝中没有太大争议。
问题不在于沈溪,而是刘大夏。
战事由刘大夏开启,他带兵出塞,深入草原跟鞑靼人作战,结果连遭败绩,可以说战争初期损兵折将丧师失地的主要责任人是他,但后来收复大多数失地并将鞑靼人赶出国境的功臣依然是他。
但问题是驱除鞑虏的过程,基本是沈溪打的几场硬仗奠定,对于这一点,刘大夏自己都承认。所以刘大夏到京后便奏请皇帝,要将首功让给沈溪,并力主让沈溪留在京城,出任六部侍郎。
文官集团都没料到,刘大夏这样老谋深算的老臣,回到京城后会极力主张给沈溪请功,甚至在腊月十一和腊月十二两天,刘健、李东阳等几个文官集团的主要领袖相继单独约见刘大夏,想让他收回成命,别给此番朝廷军功议定工作找麻烦,但却让刘大夏毫不留情地予以驳回。
因为首功问题,文官集团内部各派系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刘大夏回朝这几天,朝廷对于军功议定没有任何结论。
连个首功都没拟定,后续论功请赏就只能拖着。
腊月十三,谢迁将沈溪叫到自己在东长安街的小院。
书房中,谢迁脸上带着几分得意,问道:“沈溪,关于刘尚书谦让首功之事,你知道了吧?”
沈溪点头,他获悉这件事不是来自朝廷风传,而是源于刘大夏回京当天,派人送来的消息。
谢迁再问:“你如何看待此事?”
沈溪好奇地反问:“什么如何看?”
谢迁没好气地说:“刘尚书愿意把首功让给你,足见对你的肯定。现在内阁就此问题僵持不下,原本一个首功一个次功,无太大争议,以刘尚书的年岁和资历,你根本无从争起,但我现在想问你,对这首功,你要争吗?”
沈溪很想问,我就算把首功争回来,有什么用?难道可以避免到湖广去履职,还是多发几万两银子犒赏供我和家人开销?
既然不能封侯拜相,又不能对自己未来的仕途形成太大影响,那是否首功,对他来说就没太大意义。
沈溪回道:“一切交由谢阁老决定!”他这么说,自然就是不争了。
谢迁听了满脸不悦,道:“年纪轻轻,那么老气横秋干什么?年轻人要多一点朝气,你若是要争,老夫就尽量帮你。”
“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刘尚书一再坚持,陛下的态度有所松动,如果我使上一把劲,未必拿不下来!但如果你不想争,那就趁早上疏朝廷,免得内阁和兵部为难!”
谢迁逼沈溪明确表态,无奈之下沈溪只得幽幽一叹:“学生想好了,争与不争意义不大,还是不争了吧!”
谢迁皱起了眉头,过了好一会儿才盯着沈溪的眼睛叹道:“这可是你说的,老夫便按照你的意思拟一份上疏,交给刘尚书。只要他能理解你的苦衷,相信这件事没那么多争议。不过,现在无非是刘尚书跟你之间谁主谁次的问题,朝廷亏待不了你!”
“刘时雍不知道怎么搞的,这次回来非要把首功让给你,实在让人捉摸不定!”
谢迁不理解的事情,沈溪却看得非常透彻。
刘大夏为什么要为沈溪争这个首功?其实跟弘治十三年要打压沈溪的功劳目的一样,为的是保持“平稳”。
当初沈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压沈溪的功劳,是为了让三边将士不至于对朝中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心生妒忌,从而做出什么对朝廷不利的事情,维护武将集团的利益。
彼一时此一时,沈溪现如今靠自己的军事才能,在土木堡到京城这一线连续打了六七场漂亮的大胜仗,消灭鞑靼人的有生力量,给三边兵马回援京师赢得宝贵时间,还帮助朝廷获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如今沈溪在边军中的声望,跟刘大夏没多少区别。
其实朝廷最应该给沈溪安排的官职,是让沈溪接替刘大夏任三边总督,统筹三边兵马,完成战后三边以及宣大等地的休养生息。
如今整个边军都知道沈溪的丰功伟绩,大明军队非常需要推出这样如同神明般的人物,刘大夏为了维持军队稳定,自然得把首功让出来。
沈溪苦笑着摇头,心道:“刘大夏居首功,这是从文官集团的利益出发,文官认为论功一定要按年龄和官职、资历等因素来排,所以文官非要刘大夏应下这个首功不可。至于我居首功,这是出自武将集团的考虑,武将集团对我的肯定,以及他们对朝廷赏罚分明的渴望,才是刘大夏让功的主要原因!”
这些话,就算沈溪心知肚明,也无法跟谢迁解说,因为有些话说出来会伤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