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何解?”
王琼满脸期冀,想从杨一清这个已跻身朝堂核心层的同僚口中得到些经验。
杨一清道:“朝廷不是没有粮食,这点你该清楚,但内阁和司礼监都不同意出粮用于西北,这是与兵部间的怨怼,倒不涉及私怨,而是朝中多数人并未把来年战事看作必须,仗打胜了也改不了如今朝廷格局,若败了……很可能带来极大的麻烦,尤其是在御驾亲征的基础上。”
王琼想了下,问道:“应宁兄的意思是说,这场仗是有人为争夺权势而执意而为?”
杨一清摇头:“也不尽然,至于谢阁老和之厚孰是孰非,没人能定夺,旁人对之厚执着于来年战事产生怀疑无可厚非,毕竟有英宗时土木堡前车之鉴,但世人也都知晓,若谁真能平定草原,怕是数百年内也难找出比之厚更合适的人选,如今又是最好时机,为何不试一试呢?”
王琼点头:“如今情况正是如此,西北军中对于来年战事充满期许,就在于沈尚书常胜不败的名声实在太过响亮,将士们都想建功立业。”
杨一清道:“军中从上到下都想打这场仗,陛下也想打,而能打赢这场仗的人又如何能回避?所以之厚即便想站在谢中堂一边,也难以抵挡来自陛下的压力,还有全体将士的渴求。”
王琼听到后,终于明白过来,瞪大眼,用难以置信的语气问道:“听杨尚书这一说,莫不是沈尚书也是被逼无奈,必须要打这场仗?”
杨一清微笑道:“你入朝年数不短,但始终对京师官场格局参悟不透,之前我也一直认为是之厚太过执着,但以之厚对待阉党的态度,以及后来对谢中堂的态度,我发现他并无争名逐利的企图,反而是谢中堂对之厚太过苛刻。”
王琼叹息道:“没想到杨尚书居然站在沈尚书这边,这是否意味着,来年这场战事,杨尚书也是支持的?”
杨一清又摇头:“情感上支持,但现实中我却必须站在谢中堂一边,这是原则,朝中大臣多不希望这场战事发生,你我也都能看出这场战事失败的后果,即便胜利也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既如此,我为何又要站出来支持开战呢?”
王琼皱眉:“听杨尚书这一说,在下有些糊涂了,这场仗到底该打还是不该打?”
杨一清道:“或许是我之前所言让你迷惑,但其实很好理解,之厚被逼无奈非打这场仗不可,但其实之厚自己也不想打,因为他跟朝中人一样,都能看出出塞作战代价太大,失败后的恶果难以承担,谁愿意牺牲自己的名誉来打这场仗?难道之厚打赢了,他就能权倾朝野?谢中堂会让位给他?”
“嗯?”
王琼还是很糊涂,没明白其中道理。
杨一清续道:“这场仗不该打,但陛下和军中将士执意要打,理由充足,所以无论是战与不战,都有道理,我等只需做好本分,维持西北地方安稳,至于最后结果如何,不必强求,若开战则上下一心,不战则守疆御土,战与不战由谁来当,非你我的责任!”
王琼终于恍然。
杨一清说了半天,就是让他不要轻易表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
管他打不打,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静观其变即可。
王琼先是点头表示赞同,但仔细一思虑却有不同见解,暗忖:“照杨应宁的做法,岂不是把决定权拱手交给他人?为人臣子,就不能向朝廷发表有益的见解?杨应宁本乃忠直之人,为何回朝当了尚书后如此畏首畏尾?难道说这朝堂是消磨人心气之所,回朝后必须规行矩步,连自己的主见都不能有?”
……
……
除夕这天,来沈家送礼的人不是很多。
倒不是因为沈溪在朝中地位不高,而是因为沈溪平时就拒人千里之外,再加上朝中那些资历深厚的前辈官员看不起沈溪这样快速崛起的新贵,加之谢迁平时又对沈溪多有打压,所以沈府成为朝中许多人的禁区。
不过即便如此,沈溪府上收受的礼物也非常贵重。
但凡涉及到地方军职之人,就算人不在京师,也会想办法把礼物送到京城,趁着过年前的最后一天,礼物送到沈府,都很低调,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箱子,打开后却都是值钱的东西,有的干脆就直接送金银珠宝。
“……礼物能退的退,不能退的直接充当军资。”
沈溪对朱起的吩咐很简单,“谁都知道西北缺粮,如今京师内粮价也在无声无息上涨,但凡涉及到民生的物资,能买的尽量买回来,年后直接送到西北。”
朱起显得很惊讶:“老爷,这些礼物可都是下面的官将送给您的啊。”
在朱起看来,自家老爷不收礼可以理解,但把收来的礼物直接送给朝廷,这就有些难以理解了,收礼要么退回去,要么悄无声息留下作为己用,拿来充作军费根本是闻所未闻。
沈溪道:“朱老爹,我怎么安排你怎么做就是,不用担心言官说什么,反正我当官这些年,没少被弹劾。”
送礼这件事上,沈溪想得很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即可。朱起不敢跟沈溪顶撞,反正送来的礼物都有定数,谁送来的直接给谁退回去,若是人不在京或者送礼来的人有所隐晦,那干脆就把礼物存起来送到兵部衙门。
沈溪进入后院时,已近黄昏,谢韵儿迎了出来,问道:“老爷为何这么晚才回来?莫不是朝中有大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