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完成一次大的修缮,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应该都不成问题,让地方士绅对他们自己的生命财产负责……决口后,损失最大的还是他们!”
董思宗连忙应承下来,随后他想请沈溪回南康府城星子县城好好招待,沈溪却直接回绝,道:
“本官明早便会启程北上,有长岭、青山前往九江府治所在的德化县城,这里的事情就交给董知府你了!”
董思宗道:“是,沈大人您放心去便是,防汛之事地方上年年都在做,下官虽不精于此道,但有经验的老河工有不少,必不会让大人失望。以后大人有何提点,只管来信,下官必当照办!”
……
……
随后,沈溪又亲自向环鄱阳湖的饶州府去信,安排好防汛工作,这才准备动身,沿着庐山东麓北上九江。
王禾得知消息,再次求见沈溪。
“……大人,您何必急着走呢?就算南康府这段湖岸您查看无误,不还有别的地段?大人您这一走,末将想再聆听您的教诲就不易了!”
王禾依依不舍,毕竟沈溪刚带着他立下大功,朝廷虽有所赏赐,但毕竟不是北方九边对蒙元余孽作战,除了受封龙虎将军外,也就获得世袭的卫指挥使加衔,也就是说,他的儿孙可以世袭卫指挥使职务,但距离封爵尚有不小差距。
沈溪一边收拾东西,一边侧头问道:“王将军想聆听何教诲?”
王禾急切地道:“当然是大人到西北履职时,能带上末将,让末将可以时刻听从大人调令,跟鞑靼人作战!”
王禾知道沈溪要走留不住,便把自己的希望说出来。
沈溪有些诧异:“你从哪里听到本官会到西北任职?如今三边和宣大一线皆无战事,就算有也轮不到本官领兵……相较而言,本官还是喜欢留在南方当太平官,王将军这愿望看来短时间内无法实现了!”
王禾叹道:“大人实在太过谦逊,谁都知道大人在军事方面的才华,您领兵打了大小战役十数次,无一败绩,就算以一敌十也都取得胜利,若是西北遇险,朝廷能不派大人前去坐镇?”
“下官听说,陛下登基后已多次问询大人的事情,想必距离大人征调回京的日子已为期不远……”
沈溪笑了笑,道:“看来朝廷动向地方上议论不少嘛!”
王禾笑呵呵道:“真的假的不清楚,但有些事下官却明白,那就是朝廷肯定要征调大人回京,有本事的人,当然应该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而大人的本事,足以在朝中做个部堂,让大明所有地方官都能得享您的福荫,而非留在地方……”
沈溪没好气地看了王禾一眼:“行了行了,好听的话你不必多说,本官有多大能耐,自己最清楚。”
“这次北上九江,你跟本官一道去,九江张知府刚调任南京,新知府尚未到任,地方上防汛工作一片混乱,你跟本官前往,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本官在九江府大概会停留半个月,你不是想聆听教诲吗?到时候别厌烦才是!”
第一六一八章 便宜行事
京师,紫禁城,文渊阁。
刘健和李东阳刚参加完朝会,朝堂上没什么大事,朱厚照昏昏沉沉像个供奉的泥菩萨,什么都不干涉,以至于所有事情都由内阁做主。
朝堂上无人争锋,刘健和李东阳处置起朝政来大刀阔斧,毫无阻碍……如今文官当政,无人对他们的权威形成挑战。
刘健在办公桌后坐下,等值事太监奉上茶水,跟李东阳谈论了一会儿政务,涉及由内阁做出票拟的几桩较为重要的决策,发现效果颇为不错。
刘健满意点头:“如今看来,朝堂上未必需要你我,也可正常运转。之前一直想将德辉调入内阁,惜先皇在世时未能成行,眼下正是跟陛下提及的最佳良机!此事,便由宾之你去翰苑安排联名上奏,由你我提出来始终不太合适……”
关于王华入阁一事,孝宗生前刘健、李东阳就一直在提,可到孝宗过世都没下文,朱祐樘最满意的是内阁三大学士的组合,也就是刘健、李东阳和谢迁,现在新皇登基,刘健感觉朝堂已稳如磐石,便想让王华承担更多的责任,他和李东阳对朝事都有所懈怠,希望多点儿时间休息。
李东阳道:“稍后我便安排梁学士等人上疏朝廷,一次提出多名人选,请陛下定夺!”
“嗯!”
刘健点头,“在德辉外,复以梁学士、济之和介夫为候选人,单以能力论,唯德辉可以胜任!”
李东阳微微一笑:“既如此,德辉入阁之事便如此处置,但是否需要跟于乔商议?”
刘健摇头:“这些日子于乔去了一趟泰陵,随后又称病不出。既如此便让他多休息几日,待德辉入阁,朝事没那么繁忙,于乔也能省心些!之后户部有宣府钱粮调度奏本,你先给德辉看过,让他拟个条子出来,待老夫审后再行上奏……”
李东阳明知如此轻率便定下内阁人选,是视朝廷法度如无物,但以他和刘健都认为如此做并无不妥。
皇帝年少不懂得如何挑选内阁人选,就由自己二人全权负责,至于一下子推出梁储、王鏊、杨廷和和王华四个人,只是障眼法,着眼点其实全部在王华身上,其余三人都只是陪太子读书。
至于谢迁的意见,二人不想节外生枝,直接选择忽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