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东宫常侍不能由朱厚照自行决定,但其实朱祐樘夫妇在这个问题上,还是会顾虑到儿子的喜恶。
之前刘瑾被惩罚就是一个例子,正因为刘瑾的贪婪和多管闲事惹恼了熊孩子,刘瑾才会被发配,但后来刘瑾用自己的努力,重新获得朱厚照的赏识,但可惜现在已被安排到江浙做守备太监。
张皇后想了想,道:“皇儿,你如此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你小时候身边确实有几个不错的太监,谷大用、张永和刘瑾做事都比较勤快,对你的照顾无微不至,只可惜,他们现在被你父皇委以重任,另有安排,恐怕……不能再召回东宫了!”
朱厚照听到这里,赶紧道:“母后,难道在父皇眼中,只有国家大事才重要,儿臣的学业就不痛不痒了吗?”
“嗯!?”
张皇后这下不知该怎么回答了。
朱厚照跪下来磕头:“请母后跟父皇进言,让这些老常侍回来,儿臣想重用他们,让他们将来可以在宫中养老……”
朱厚照表现得很仁义,在张皇后看来,这是好事,她跟朱祐樘一样,希望儿子能成为忠孝两全之人,能记得身边人的功劳,可以让皇室的仁孝一代代传承下去,而不是让朱厚照成为昏君,令大明走上歧途。
张皇后满意点头:“皇儿,你说的事情,母后会跟你父皇说,让他帮你把那些老常侍召回……不过话说回来,确实只有老人才会为你考虑,指望新人没用……以后你不但要相信身边的老人,还要相信你两位舅舅,他们是娘至亲之人,一定会全力辅佐你!”
朱厚照这才知道老娘的心态,心里不由带着几分懊恼:“靠,怪不得我说的话母后不爱听,原来母后一直想让我宠信两个舅舅。哼,母后你怎么不说舅舅他们巧取豪夺,侵占商铺良田,很多百姓对他们怨声载道呢?”
“早知如此的话,我就不该把两个舅舅牵扯进来,反正母后在涉及张家人的问题上不会偏帮我,不过我现在知晓了,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朱厚照一脸虔诚之色:“母后说的话,儿臣谨记,儿臣会对身边老人保持赤诚之心,让他们安心为朝廷做事,等他们老去后,儿臣会替他们送终,对两位舅舅也会善始善终,因为他们是儿臣值得相信的人……”
这话说得直入张皇后的心坎,她笑着点头,抚摸儿子的小脑袋瓜,笑道:“那就好,那就好,母后回头就对你父皇说,让他想办法把东宫那些老人调回来。但这几日,你还是要用心读书,之前梁学士在你父皇面前夸赞,说你大病一场之后好似开窍了,学业进步很快,你父皇得悉后非常宽慰。”
“哦对了,有时间去看看你妹妹,咱现在不再是一家三口,而是一家四口,你这做兄长的可不能亏待妹妹啊!”
“知道啦!”
朱厚照表现得天真无邪,孩子气十足,不过他心智已日渐成熟,此时心中盘算的是怎么才能讨好眼前的老娘,为下一步把刘瑾接回东宫做准备。
他心想:“沈先生暂时没法回朝,即便回朝很可能要留在外面的衙门做事,不会到东宫来做讲官,我没法见到他,更没法跟他一起玩。”
“再者,现在沈先生在许多事情上不喜欢顺着我的意思,见到他我有不小压力,不如刘瑾他们,可以哄我开心,好吃的好玩的通通送上,还能帮我出宫。”
“嘿嘿,只要刘瑾回来,我又能重新走出宫门,以后我还能让刘瑾给我找一些更好吃更好玩的东西!一举多得!”
第一四三五章 权臣、奸臣
就在朱厚照盘算着怎么才能把刘瑾调回京城时,皇宫文渊阁内,朝中两位绝对的大佬,内阁首辅刘健和次辅李东阳,正在商量新一轮人事任免。
二人权力已经快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朝中大小事项几乎都出自他们之手,司礼监形同虚设,主要原因是掌印太监萧敬性格懦弱,不想跟内阁交恶,再加上其能力一般,不懂得利用皇帝的宠信来获取权力。
反观刘健和李东阳,二人趁着弘治皇帝病重时,迅速将整个文官集团捏合在一起,如此一来,朱佑樘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对他们进行妥协。
即便之前弘治皇帝对司礼监施压,逼得萧敬在某些问题上态度强硬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萧敬为避免君臣对立,自觉地把自己手头的权力放了出来,如此刘健和李东阳重新掌控主动权,在朝中说话的分量反而更重。
到如今,朝廷大小事情,都必须经过内阁,而且必须要得到刘健和李东阳的首肯。
朝中人事考核,官员的任免和安排,原本是吏部和都察院的事情,但随着内阁权力日益扩大,反而变成刘健和李东阳拥有的特权,即便尚书、侍郎以及地方总督、巡抚、布政使级别的官员轮不到二人做决断,但下面涉及到郎中、员外郎以及地方府、县官员,二人几乎可以一言而决。
朝中二人声望一时无两,他们对外号称公平公允,但毕竟现在朝事以他二人的好恶和价值判断标准来决定,使得很多事情出现了任人唯亲的情况。
就好像现在讨论的几个差事,一个户部郎中,两个兵部员外郎,按照惯例应该是三年小考后从各自衙门内部提拔,但二人直接从南京小朝廷调了三人过来,因为这三位跟他们关系亲密,之前刘健大寿都送过厚礼。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