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迁原本可以拿沈溪所说的那些道理进行劝解,但奈何不能把一些秘密泄露出去,尤其拿出兵这件事忽悠皇帝进而对付阉党,始终不那么光明磊落,而且谢迁现在对沈溪也不是完全放心。
谢迁生怕沈溪只是随便找个借口搪塞他,最后还是让朱厚照御驾亲征带兵杀往边关,现在便盖棺定论,等事情出了他连个转圜的余地都没有。
谢迁思索了好一会儿,才道:“兵部之事,屠尚书最好亲自去兵部走一趟,或许沈尚书会给出明确的答复。我这边回答不了你,你也可在朝堂上跟陛下提及!”
谢迁说话的时候显得很不耐烦,最近许多事让他肝火旺盛,稍微一刺激便心浮气躁,不太想跟屠勋做更多解释。
屠勋生气了:“于乔,你身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此等事不应该由你跟陛下说吗?沈之厚可是你举荐回京的,本指望他回朝跟阉党斗,谁知他履任兵部尚书后完全就是胡作非为,朝廷上下都无法接受他的行径,到现在你竟然还替他说话?”
谢迁抬头打量屠勋,一脸吃惊的表情:“我几时替沈之厚说话了?朝堂上,我屡屡向陛下痛陈他的过错,难道你没听到?”
屠勋道:“于乔,你的心思我会不明白?你想借沈之厚的手扳倒刘瑾,但你就不怕他倒向刘瑾?那时他手上有兵,反倒会成就刘瑾野心!现在刘瑾对于五军都督府尚未掌控,可一旦兵权在手,后果就难以预料了!”
谢迁厉声道:“别的事你怎么说都行,我听之任之,但涉及刘瑾之事,你得完全相信沈之厚,他不可能投靠阉党,难道你忘了沈家那把火?”
听屠勋攻击沈溪人品,谢迁终于忍不住了,直接黑下脸来,冲着屠勋发火。
屠勋本来有话要说,但见到谢迁的态度,又把话头咽了回去……他原本想说,沈家那把火太过蹊跷,或许是预谋作案的结果。
屠勋是刑部尚书,断案经验无比丰富,经过刑部精兵强将调查后没有丝毫证据表明那把火跟刘瑾有关,反而火灾现场存在许多疑点,怀疑事情跟沈溪脱不了干系。
屠勋道:“于乔,既然你相信沈之厚,那就应该提醒他,幸好此番陛下不是即刻御驾亲征,但若宣府战事没有按照沈之厚设想的那般发展,怕是大明江山社稷就要毁在他手中……你谢于乔不想成为大明的罪人吧?”
谢迁怫然作色:“有些话,我自然会提醒,沈之厚是否接受又另当别论,老夫不会强行改变什么。”
“陛下已勒令司礼监、内阁和都察院皆不得干涉兵部之事,你屠东湖若是觉得不妥,还是你亲自去向陛下陈述积弊为好!走好,不送!”
第一七五六章 挂牌开张
为皇帝御驾亲征之事,沈溪跟朝中大臣交恶。
连谢迁在朝中地位也跟着受影响,那些顶级文臣频频向谢迁施压,想把谢迁当枪使,名义上谢迁是首辅大学士,很多事必须要由他出面管,但其实就是这些人相互推诿不办事,找个挡箭牌罢了。
谢迁跟沈溪取得沟通后,选择暂时支持沈溪决定……他认为沈溪有能力影响皇帝,还能跟刘瑾斗个旗鼓相当,便义不容辞站到沈溪一边。
朝中文官大多把沈溪归为误国之臣,相对而言,武将对沈溪抵触心却小很多。
尤其是五军都督府的官员,大明长时间保持和平,军队开支被大幅度削减,不管是京营还是地方卫所,大多入不敷出。
太平年景当兵很辛苦,没有战事就没有功勋,没有功勋就不会有赏赐,更看不到升官的希望。
虽然兵丁未必希望打仗,但大多数武将尤其是中上层武将,不必亲自上一线战场,对于军功充满渴望,自然希望朝廷重视,资金越向军队倾斜越好。
只有战争,才能让这些人升官发财。
寿宁侯府内,张鹤龄刚刚跟下面的将领打过招呼,加强防备,警惕京城戒严后有什么异变。
此时京营将领中,最为张鹤龄信任的是之前曾跟沈溪在榆林卫建功立业的宋书,此时宋书已成为京营都指挥使,马上要提都督,风头正劲。
交待过事情,张鹤龄让将领们回去,唯独留下宋书,想跟他谈谈兵部最新决议。
张鹤龄道:“兵部提出京师防备兵马轮调,将来你们这些个都指挥使的权限会被大幅度压低,这是兵部为打压京营将领地位所提策略,将来京师人马会采取换防体制,你们可能也会被征调到边军中任职!”
宋书听到这消息,满脸懊恼之色,他一向贪生怕死,京营当官可比到九边领军安逸多了,他不想去苦寒之地跟鞑靼人交战。
坐在旁边看热闹的张延龄阴测测一笑:“兵部那位沈尚书,刚上任不久便想放上几把火,彰显其存在,苦不堪言的却是下面具体任事的将领。”
宋书问道:“两位侯爷,不知轮调之事,几时开始?”
张鹤龄摇头:“谁知道呢!兵部如今水泼不进,消息很难传递出来……不过就已知的情况,沈尚书已奏请陛下,随时都有可能执行。如今宣府鞑靼人犯境,若陛下御驾亲征,京营必然要随驾!”
宋书脸上担忧之色更甚,因为他最怕与鞑靼人作战,一路升迁主要是靠谄媚和送礼,少有的一点拿得出手的功勋还是沈溪赐予的。
张鹤龄和张延龄觉得宋书有“真本事”,完全是建立在昔日他跟沈溪去三边送炮时的“优异表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