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懋道:“那日沈之厚在朝堂上跟陛下撕破脸,这件事传得沸沸扬扬,朝野尽人皆知,就算陛下宽宏大量,刘瑾能不拿此做文章?刘瑾早就想除掉沈之厚这个兵部尚书……毕竟沈之厚这个帝师,对刘某人的威胁太大了。”
说到这里,张懋忍不住一阵唏嘘,似乎对沈溪的不理智行为感到遗憾。
夏儒本为儒臣,对于军队的事情了解有限,但对于党争却有着直观的判断,明白当前阉党已彻底压制文官。他清楚自己在朝中没多大地位,女儿在宫里从未受到皇帝的礼遇,空顶着个国丈的名头罢了。
从道理上讲,夏儒作为新晋勋贵,属于武将系统,但夏儒不自觉将自己跟谢迁和沈溪归为一类,对文官的境遇感同身受。
夏儒问道:“若沈之厚到南京,朝中岂非再无人跟刘瑾抗衡?那时……五军都督府的情况也要跟着变化,我等若什么都不做的话,难免为刘瑾所趁!”
张懋也陷入迟疑中,现在要关心的已不是沈溪留不留在京城的问题,既然朝廷发布旨意,那事情就无法再挽回,不管这是刘瑾还是朱厚照的意思。
张懋叹道:“沈之厚离朝,跟之前几位尚书离朝有所不同,可以说沈之厚是陛下登基后提拔的第一位东宫故臣,若连沈之厚都被贬谪在外,怕是没人能跟刘瑾正面相争,就算于乔也没这能力。”
恰在此时,有侍卫进来,行色匆匆,似有要紧事奏禀。
张懋示意侍卫靠前,侧耳听完后让侍卫退下,道:“刚从吏部传来消息,陛下御旨已下,调沈之厚到宣府,总制宣大兵事,即刻上任!”
朱辅和夏儒面面相觑,显然不能判断这消息幕后隐藏的内容。
“去宣府?不是去南京么?”朱辅惊讶地问道。
“去何处都差不多,想那刘瑾已得逞,让沈之厚离朝,自此便可高枕无忧,甚至可以在地方上对沈之厚动手脚!”
张懋连连摇头,惋惜不已,“现在最着急的怕就是谢于乔了,苦心栽培个接班人,如今已在朝独当一面,却因年轻气盛而……唉!”
言语间,张懋觉得这是沈溪自己造成,非战之罪。
夏儒问道:“那是否可以想办法跟陛下见面,追回圣谕呢?”
张懋摇头:“劝也无用,何况现在谁能面圣?如今陛下留滞豹房,许久都未曾过问朝事……”
“再者,这官员去留问题,岂能由臣子决定?况且现在决定权不在文臣手里,而是落入宫中权阉之手……”
“回头见见于乔,看他怎么说。”
朱辅悲叹:“这会儿去见谢少傅也无济于事,若能转圜的话,谢少傅岂能无所作为?对了,新任兵部尚书是……”
“兵部侍郎,曹元。”张懋道。
听到这名字,夏儒和朱辅同时沉默。
过了许久,张懋若有所思道:“之前朝中局势,于乔有沈之厚相助,大致能跟刘瑾领衔的阉党维持个均势,但如今沈之厚外调,下一步于乔手上的权力肯定会被刘瑾逐步蚕食,六部一旦沦丧,五军都督府怕是也在劫难逃啊!”
第一八九九章 真正目的
沈溪外调宣府的消息,在最短时间内传遍京城。
很多人表示惋惜,但也有部分人觉得沈溪便贬黜完全是咎由自取,毕竟沈溪公然在朝堂上批评朱厚照是事实。
没有皇帝愿意被人指责,沈溪所言,影响极为恶劣。
加之刘瑾有意挑拨,在民间形成了舆论风潮,最后的结果,就是沈溪出力不讨好,朝中许多人觉得沈溪活该。
本来一个年方二十的青年在朝中担任部堂,就有大把年长的官员不服,如此一来更多人拥护朱厚照的决定,认为将沈溪调到宣府“人尽其才”乃是理所当然。
在这件事上,最不甘心的人并非是沈溪,而是谢迁。
谢迁回去后便写了请辞奏本,准备送进皇宫,在他看来,既然沈溪不能留在朝中,他继续担任有名无实的内阁首辅也没什么意思,不如返乡颐养天年。
既然斗不过阉党,那就干脆不陪你们玩了,爱怎样便怎样。
这也是大明文官一向的做派,随时都可以撂挑子不干,至于后果如何根本就没人在意。
等谢迁把请辞奏本写好,带着入宫来到文渊阁,恰好碰到等候在这里的焦芳、梁储和杨廷和。
似乎三人都知道谢迁会来递交辞呈,一见他的面便涌上来劝说,就连身为阉党中坚人物的焦芳也在劝说谢迁要三思而后行。
“……于乔,你要想,这次的确是之厚做得不对,陛下也没说毁掉他前途,去宣府治军发挥他所长岂非好事一桩?”
焦芳觉得愧对谢迁,说话时不断找平衡,顺便为自己开脱。
谢迁黑着脸,不说话,似乎没有回头的打算。
梁储也劝解道:“谢尚书,不知之厚现在何处?他是……准备辞官回乡,还是接受圣旨前去赴任?”
谢迁依然沉默无语,对他而言,现在是朝廷对不起他,他问心无愧,至于眼前这些人在他看来不是刘瑾的帮凶就是尸位素餐之辈,竖子不足与谋。
见谢迁始终不发话,焦芳无奈地道:“于乔,你究竟怎么个想法,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参详。”
谢迁瞪着焦芳,喝问:“你焦孟阳为一己之私,投靠阉党,为虎作伥,怎不先跟我们参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