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此刻已下得城来,一见着夏侯兰便拱手笑道:“原来是夏侯德芳,想不到多年之后,我等能在此相见,还真是有缘呀。”
夏侯兰呵呵一笑,也拱手还礼,“多年未见,不知兄长一向可好。”
张郃摇头而笑,“我说兄弟,你这话是在取笑我的吧。”
夏侯兰忙道:“小弟怎敢,不知可否与兄长借一步说话。”
张郃便将夏侯兰请入了官衙中,知其来意如何,便先前左右屏退。
夏侯兰也不拐弯抹角,直言道:“小弟也不说那些没用的废话,实不相瞒,小弟此番乃是奉了汉中王之命,特来招降兄长。”
“嘿嘿,这么多年未见,兄弟你倒还是这副快人快语。”张郃并未急着回应夏侯兰,顿了片刻,反问道:“当年袁本初志大才疏,不纳忠言,我等方才弃暗投明,归顺魏王,而魏王亦等你我不薄,当年德芳你归降刘备,没能为魏王尽忠,说真的,为兄我还真有点怨你呢。”
夏侯兰道:“人的性命只有一条,谁不想活命,而且,我为汉中王效力这么多年,却也一点也不后悔。”
张郃又问道:“那依兄弟之见,这刘玄德与魏王相比,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明主。”
“汉中王与曹公,都称当上是当世明主,不过就兰之所见,汉中王要远比曹公要仁慈许多,在他手下效力,让人有一种心安的感觉。”
张郃冷笑一声,不以为然道:“人皆言刘玄德乃仁义之主,不过,我倒觉得他那所谓的仁义,只是收买人心的虚伪而已。”
夏侯兰淡淡笑道:“兰在汉中王麾下,一直负责主持刑律,明定刑赏,看的是结果,而不是假设的动机。就算汉中王是用仁义来收买人心,那又如何,至少被收买的那些人,无论是百姓,还是士吏,都从中获得了他们想要的,总比用暴力来威胁强迫他们要好吧。”
夏侯兰的话,令张郃不屑的神色渐渐收敛。
“再则,当今乱世,道德崩坏,礼法不行,相对于那些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真小人,我倒更喜欢兄长口中所说的这种‘伪君子’。”
夏侯兰洋洋洒洒一大番话,倒是有点跑了题,于是他收敛思绪,对陷入沉思的张郃道:“其实汉中王早在河北之时,就一向欣赏兄长,小弟临行之前汉中也说了,只要兄长能归顺,汉中王能给予兄长的,一定不比曹公所给的少。当然,如果兄长执意不降,那汉中王也就只有成全了兄长你所谓的‘名节’了。”
第三卷 争雄 第二百九十八章 微妙的时刻
夏侯兰最后一句,算是一个委婉的最后通碟了。
张合不禁陷入了两难之中。
当年效命于袁绍之时,袁绍其实待他不薄,只是官渡之战,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曹操竟然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最终扭转了战局。自己当时转投曹操之时,正逢乌巢之粮被烧,河北军军心惶惶的之时,可以说,自己是在袁绍最困难的时候,背弃了他。
虽然张合有“袁绍不纳良言”、“自己遭人诬陷”之类的借口,但这些借口显然都很牵强,当年的曹操、刘备这些诸侯,“不纳良言”的时候多了去了,怎么也没见人家手下那些重臣纷纷背叛呀。
归根结底,张合的背叛,还是因为看清楚了袁绍必灭的结局,所以才选择做一个“识时务者”,来个“良禽择木而栖”。其实,他的投降,本质上与许攸等人是没有区别的。
他们这些人的背叛,代表的只是河北士族对袁绍抛弃的开始。
如今的情势,与当年的袁曹相争的局面是何等的相似。而今的曹操,坐拥天下三分之二,占据着最富庶,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中原地带,俨然便是当年坐拥四州之地的袁绍。
而今的刘备呢,虽然打了不少胜仗,地盘也在不断的扩大,但总体实力却仍然与曹操相距很多,此时的刘备,更像是当年的“曹操”。
似乎,历史将有重演的趋势。
莫非,又到了选择重新站队的时候了么?
当然,张合也可以选择为曹氏战死以全名节,不过,这显然并不是他的作风。
‘如果不是夏侯渊不听我之言,关中局面又如何会变成这般地步,我张合又怎能被困在这死地呢’
张合恨的不是曹操,而是夏侯渊,不过,这种怨恨也表明,其实他心里已经开始动摇了。
夏侯兰敏锐的观察着张合的表情变化,当他看出张合开始犹豫不决时,又道:“方今关中已尽为汉中王所得,武功城周围也被围得如铁桶一般,这一点兄长想必也是很清楚。纵然兄长才华横溢,勇武无双,能够杀出这武功的重围,难道兄长还自信到,以你这区万余兵马,还能够杀出关中去吗?”
张合闻言一震,仅有的一点自傲,刷的一下就没了。
‘夏侯兰说得没错,守下去,或是杀出去,最终都只是死路一条,我张合尚未创出一番青史留名的功业,如何就可以死在这武功小地。’
这个时候,张合遂是下定了决心,不过,他脸上却表现的极为为难,摇头叹道:“当年在河北之时,我对汉中王也一向景仰。只是曹公待我不薄,我若就此背叛于他,只怕会遭世人诽议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