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司马懿这帮人,可都是些老狐狸啊,若是这帮人以功臣的身份,在朝廷中站稳脚跟,以这帮士族强大的能量,只怕将来大汉国会重复曾经历史中魏国的悲剧,被代表士族的晋国摘了桃子……’
方绍思绪流转,种种担忧涌上了心头。
曾经历史上的五胡乱华,让方绍对司马氏的晋朝有着深深的厌恶,这晋朝,恰恰是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由始至终都以维护士家大族利益为根本国策,这也使得方绍对士族也怀有着强烈的戒心,尽管在外人眼里看来,他自己本身也是士族的一员。
不过,作为无人知晓的穿越者,方绍在某种程度上,并未把自己完全视为士族的一员。
正因为如此,方绍当初才不遗余力的改造了造纸术,创建了科举制度,这一切的作为,就是为了打破士族对权力的垄断,在士族与寒门之间,确立一种平衡与制约。
这些年下来,科举制运行的相当良好,在朝廷与地方中,越来越多有才能的寒门之士充任要职。不过,这科举制之所以能够良好的运行下去,一方面是刘备的魄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汉国的统治区域内,并没有中原那样可以作到真正“独霸一方”的豪门大族,因此,在推行科举上也并未遭到很大的阻力。
而在魏国统治的两河腹地,像司马氏这样独霸一方的豪门大族却数不胜数,而九品中正制已广泛推行多年,这些大族的势力在此期间得到了更大的膨胀。
在这时,如若接受这些大族士人的归顺,为了安抚他们,朝廷必然会为司马懿、陈群这样极具名望的人物封大官,而这帮人又极具智谋,凭借他们自身与外部的支撑,在新朝中重新树立起权势应该不是难事。
如此的话,这些重新获得权势的豪门大族们势必会对科举制造成威胁,而这些人又具有极大的能量,到时候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朝廷对科举制进行修改也不是没有可能。
总而言之,中原士族的归附,对于眼前的大汉国来说是好事,但将来是好是坏,却实难预料。这一点,上次的邺城之战中,方绍并没有考虑周密,但是现在,他的心头已怀有深深的忌惮。
“必须把隐患的种子消灭在萌芽之中呀。”
合上那封密信之时,方绍的脸上已浮现出带着淡淡肃杀之意的诡笑。
第三卷 争雄 第四百一十三章 够狠
徐庶的求援信发往前线,整整过了五天之后,他才收到关羽珊珊来迟的回复。
关羽的回复很简单,他认为徐庶完全是杞人忧天,东吴方面的军队集结完全是就了伐魏作准备,根本无需担心。
徐庶询问了信使关于前线的近况,由于兵力的增加,在前线,汉军的攻势渐渐占据了上风,魏国方面已显露出力不从心之势。
显然,在好不容易才将要获得优势的情况下,关羽是不会仅凭徐庶“捕风捉影”似的个人猜测,就将兵力调回陆口,从而放弃难得的机会。
关羽的回复令徐庶大感失望,即使是张辽也颇觉意外,疑惑道:“云长非是那种不沉稳之人,怎会这般大意。”
关羽镇守荆州十余年,刘备在时一向谨慎,而今却变得这般“托大”,张辽明其中原由,徐庶却清楚得很。
无他,唯权而已。
此次的伐魏之战,换而言之,也可以是一场权力的争夺战,谁在这场战争中获得的军功最大,自然可大大提升在朝野中的威望,从而获得很大的权力。
历史上,无数的权臣,无一不是通过建立巨大的军功而获得莫大的权力,即使是两汉以来,外戚专权不断,那个戚贵们也不泛通过战争立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由于关羽坐镇荆州,那么攻打魏都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耀之战,他自然是无法参与了,所以他才迫不急待的想攻破于禁,抢在方绍之前夺取中原,而收取许洛的功劳,则足以盖过方绍攻取魏都之功。毕竟,曾经做为汉朝都城的许洛之地,即使魏国已迁都邺城,但在天下人眼中,许洛同样仍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政治意义。
便是因此,关羽才会不顾一切的向前线增兵,甚至放弃了后方的安全。而偏偏刘备已然故去,如果关羽执意而行,没人能够阻止得了他,即使是长安城的新帝亲自下诏,也不见得能够改变关羽的战略,因为以关羽现在的权势与地位,他完全可以用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来搪塞回绝掉皇命。
关羽的思想,徐庶心里跟明镜似的,但是他却不能跟张辽坦言,毕竟,眼前这位名将,乃是与关羽情同手足,关系非同一般之人,徐庶当然不会当着他的面来剖析关羽的心理。
“看来上大将军的心思,全部放在了前线,一时间难以顾全到荆州了。文远,现在这个时候,看来只能靠我们自己了。”
面对徐庶的感叹,张辽自信满满道:“陆口乃荆州第一要塞,即使只有五千兵马,但我相信,依靠着坚固的防御工事,也绝对能够抵挡得住吴人的进攻。只要我们能抵得一时片刻,撑到云长的大军回援,则自然可破解吴人的奸计。”
“但愿如此吧,不过,这一点吴人应该也猜得到,我有种预感,这一次吴人的入侵,绝对不会那么简单。”
正如徐庶所言,他的心中此刻确有不祥之兆,只是他手中兵力有限,即使有所担忧,也无法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