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庞统远去,方绍才道:“先生,除了云长之外,我们还有一个人要担心呀。”
方绍是暗有所指,诸葛亮自然心领神会,却是叹道:“是否要担心,暂时还不能下定论,日后再见分晓吧。”
孔明态度如此,方绍只能闭口不言,再抬头看时,庞统的身影已经消失在转角之处。
离开丞相府的庞统径直回了自己的大司马府,而在府中,有一人已等候多时。
那个人,正是司马懿。
当初司马懿逃回自己家乡河内郡后,凭借着家族在郡在巨大的影响了,联络了当地的几家大族,纠结私兵杀了河内魏国太守,宣布以河内郡归顺大汉国。
当初邺城破时,城中的诸多魏国降臣都受到了朝廷的录用,而司马懿既是名门望族出身,又是当代名士,而且还有献河内,助汉军破洛阳之功,朝廷为表彰其功,并为收揽降臣之心,故召其入朝,封为九卿之一。
不过,众多的魏国降臣中,也只有司马懿能进入朝廷中枢,并担当九卿的要职,其余降臣所处之位,皆并非要职。
原因无他,因为在邺城之战中,像陈群、王朗、华歆这等德高望重的领袖名臣,基本上都被方绍给杀了个精光。余下者虽然多出身于士家大族,但到底没有足够的名望,来为自己在新朝中搏到一个显赫的位置。
司马懿却是个例外,因为在那一天,他幸运的成为了一个漏网之鱼。
见到司马懿来拜访时,庞统并不感到奇怪,其实,庞统早知其中原由,不过,他却先不点明,只是一番客套寒喧。
司马懿固为魏国降臣,但到底是乃名门望族出身,所谓“英雄惺英雄”,同为望族出身的庞统,其实对司马懿并没有多少看待降臣那种异样的眼光。
相反,庞统和司马懿很谈得来。
“听闻邺城破城的那一晚,诸多名臣士子都被夏侯尚所害,唯独仲达逃过一劫,统实在很想知道,仲达你有何能耐,是如何死里逃生的?”庞统饶有兴致的问道。
司马懿笑道:“其实也没什么了,只不过是懿早有预判,所以先一步抽身,只怪陈长文他们不听我劝,否则也就不会身首异处了。”
庞统好奇心起,遂又道:“此话怎讲?”
司马懿压低了声音:“当日我等降魏的计议,本是万无一失,却不知为何会泄漏给夏侯尚,当时我就起了疑心,怀疑是有人是想谋害我等一干士人大臣。后来城破之时,我劝长文他们四散躲藏,等形势稳定之后再出降,但长文他们不听,非要聚在大牢那里,等着汉军来接应,结果最后却……”
庞统神色微微一变:“难道你是想说,是方中正他……”
他二人的话皆说一半,关键处却不说出口,司马懿嘿嘿一笑,继续道:“我也只是猜测而已,我只是想那个人本是出身于败落的士族之家,若非连士元兄等荆州大族,也无今日之名望,至于另一个人,也不过是一名书僮出身而已,这二人的出身都算不上有多光鲜。而中原士人,与士元兄一样,多是名门大族,所以我想是否因此引起了某些人忌惮,所以才要痛下杀手啊。”
司马懿一席话,令庞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震撼之中。
第三卷 争雄 第四百二十九章 太后
庞统当然知道司马懿这厮所指的那二人是谁了,一个必是当朝丞相,荆州士人的领袖诸葛亮,另一个自然则是威震天下,拥有灭魏奇功的左大司马方绍。
正如司马懿所言,此二人的出身并非有多光鲜。
诸葛亮的祖上虽然做过司隶校尉,但在其父亲那一带时已经没落,诸葛亮兄弟甚至不得不投奔自己的叔父,但之后不久,其叔父也因病而逝,荆州的诸葛家那一系,从那时起其实已经跌出了名门大族的行列,凭借其祖上的名声,其实只勉勉强强算个末等士族而已。
不过,借着其姐嫁入蒯家,自己娶了黄家之女,同时又结交庞统等大族士子,其兄又入东吴为官之因,所以诸葛亮又能走动于荆州上等士族之间。
在庞统看来,从根本上而言,诸葛亮的出身要远逊于自己,甚至连诸如马良、蒋琬等辈也有不如。
至于方绍就更不用说,出身只是个低微的书僮而已,若非凭着诸葛亮的提携,更是难以挤身于士人的行列,论其出身,自然要更低许多。
诚如司马懿所说,莫非果然有其事不成?
“哈哈,仲达真是会说笑啊,来来来,饮茶饮茶,都要凉了。”庞统忽然间表情大变,大笑着捧茶小酌起来。
司马懿嘴角微微一扬,也不紧不慢的饮了几口茶,随后笑道:“戏言也好,真言也罢,士元兄洞察力非懿所能比,日后自然会有定论。”
“呵呵,仲达兄过奖了。”庞统故作无所谓的样子,笑嘻嘻道:“仲达兄乃中原名士,我早已仰慕已久,正有许多经学上的难题要向仲达兄请教呢,咱们今日不谈公事,只谈经学。”
显然庞统是有意的避开方才谈论的话题,司马懿见状也便不提此事,遂是与那庞统探讨起了经学之事。
三日之后,皇帝的龙案之前呈上了数十道群臣的奏章,皆言上大将军关羽功高劳苦,当升为太尉,以显其荣宠。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