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国的荣耀_曾鄫【完结】(289)

  “我也曾经就此问题问过丞相。”宋坐在那里皱着眉头说道。“丞相曾言道。何为工匠商贾?会一点巧工。会算一点帐。那不是真正的商贾。陶朱公诸葛孔明那才算是真正的商贾工匠。人家商贾工匠以前不读书。你们儒生看不起他。现在人家也要读书。而且读的书不比你们少。花费的精力也不比你们少。怎么不能与你们并立。在丞相的心目中。士指的是读书人。可天下读书的人只有儒生吗?”

  听到这里。众人由讶然。尤其那句天下读书的人只有儒生吗?这一句让胡从人不由深思起来。

  “你们总是说工匠奇技淫可是没有这些工匠。你们有衣服穿吗?有印好的书读吗?们总是说商与民争利。可是没有这些商贾。百姓们就的不到工造的便宜上好的棉布。他们手里的粮食和果物只能烂在手里。国家就没有税收。所以工匠商贾和农夫一样。都在为国家创造财富。”

  不过当时刘浩然的没有那么简宋学着他的意思。讲述了一番商贸流通学的基本道理。让胡从宪一干人等听的糊里糊涂。

  出征。便叫随军的一个秀才文人计算所需的粮草。结果那人算了半天。还是少算了三千人的粮丞相当时大怒。骂他是学而无术。白读了一肚子的圣贤书。连最基的东西都不。接着丞相又说。我曾经垂问一些名士治政之道。他只是说以德服人。当教化百姓以仁便可。当时他便回了一句。我当然知道以仁德化。可这是教书先生做的事。不是一个牧民治政官员做的。一个官员最起码知道他治百姓几多。一年需要多少粮食。该如帮助他们提高粮食产量。过上富足的生活。而不是说一通德化便可以了。”

  说到这里。胡从宪人便有,尴他们的确是饱读圣贤书。可是论如何治民理政。说不的还是以仁德化那一套。

  “丞虽然好读书。却不是读死书的人。生性是个务实的人。你理学讲天花乱坠。如果有实际功效他是不会重视。”这时刘基突然插了一句。

  “伯温的意思是?”胡从宪不由眼一亮。刘基常在刘浩然身边。应该了解他的品性。

  “丞相曾问及我昔川先生所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否专指妇人不可改嫁。必须守节。我回答道朱子曾尝论此事。“为饿死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这话主要是对文人士子和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是高扬士人刚健挺节操。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我所欲义我所。二者不可兼的。舍生而取义也”有异曲同义之功。而且伊川先生并不完全反对妇再嫁。其外甥女曾经再。其侄媳也曾改嫁。伊川先生还称其父操持外甥女再嫁之事是“慈于抚幼”而朱子也曾言“嫁遣孤女。必尽其力。所俸钱。分赡亲戚之贫者。伯母刘氏寡居。`奉养甚至。其女之夫死。公迎从女兄以归。教养其子。均于子。既而女兄之女又寡公惧女兄之悲思。又取甥女以嫁之。“”

  “丞相深以为然后又谈及他最感的“存天理。灭人欲”。我对言道。伊川先生曾言“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人欲肆而天理灭矣而朱子曾`。“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也。若无道心以御之。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所谓“灭人欲”是灭“肆欲”“嗜欲欲之甚”。即反对过分追求私欲。因为“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所以程朱先贤才会说“盖公义在。私欲必不能胜也”。两位先贤知道人心兼善恶。而且“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人欲从天理出。既然理包含人欲。那么灭人欲岂不是灭天理了?”

  “信安袁采先生说极是。一语破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真谛。“饮食。人之所欲。而不可也。非理求之。则为为馋;女。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之。则为奸为淫;财物。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的之。则为盗为贼。人惟纵。则争端起而狱讼兴。“丞相听完后连称大善。说他以前的确误解了程朱理学。认程朱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确值的一取。”

  听说到这里。从宪不由大喜:“丞相果真如此说?他果真对理学没有恶感?”

  “胡兄是过于执迷了一些表象。丞相表面上一直在打压我理学。实际却不然。”刘基微笑着说道。在浙学子里。他可以说是最精于为官之道。

  “伯温兄为何这么?”

  “丞相敲打理学。我想无非三个原因。”刘基看了围。发现都是知心知底的故友。当即压低嗓。“一是为淮西官们开”

  “这是何意?”

  “我明白了。”宋接言道。他虽然做官之道比不上刘基。但是为人却是极为聪慧。刘基一点拨便明白了。“淮西李善长汪广洋等人出身寒门。只是略通文义。学问不如我们。名声更不如我们。但是他们跟随丞相已久。深的信赖。相当然会重用他们。但是想让他们上位并牢据要位。必须把持学的江南浙东名士打压下去。”

  听到宋这么一说。大家都明白了。理学名士很多都是名动天下。投附江南。刘浩然当然要重用。但是他最信任的还是李善长那一批淮西文人。可是这些人无论问名声远逊理学名士。如不让淮西文人让位。举理学名士身居职。对天下文人又说不过去。但是刘浩然对这些新附的文人又不了解。不敢托以重任。于是就把理学在元廷的丑事翻出来加以打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只是给这些理学名士极高的优待。却不加以重用。朱升秦从龙陶安等人却是刘浩然通过一段时间了解。这才逐渐加以重用的。可就是这样。江南的政务还是把持在李善长等淮西文人的手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