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陛下,臣记住了。”
虽然刘浩然好好斥了叶综温一顿。但是李道君眼里却透出仰慕之色。看着拱手施礼的叶综温一时愣住。连李善长看向叶综温的眼神里都不禁闪过几丝嫉妒。这简直就是皇帝陛下在亲手点拨,这样的机会,就是斥得再难听,天下人谁不愿意,可是又有几个人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好吧,你们俩退下!我与百室有事要谈。”
“是的陛下!”在叶综温身后弯腰施礼的李道君脸上虽然闪过一丝失望,但是他还是恭恭敬敬地持礼。丝毫没有什么失态之仪,被刘浩然暗中看在眼里。
“百室,朝中有什么人支持这份上折,又有什么人反对?”
“回禀陛下,朝中学士中支持得不多,反对得也不多。到是礼部侍郎王佑诚,营造部侍郎何良中、学部侍郎毛骇等人反对,工商部侍郎陈友。计部侍郎胡艾斯支持。”
刘浩然点点头,直学士、大学士等于是大明的国家领导层,他们在刘浩然没有表态之前自然也不好轻举妄动,这可是牵涉两大政治集团的斗争。在川竹永明和“刺刀亚红”前最好保持中壳,万押错宝了。泊直学士、大学士折进去了可花不来。所以跳出来的都是没有兼任直学士的各部侍郎。这个职位的人出来发表意见分量足够,万一失败也不至于损失惨重。
“思头是什么态度?”刘浩然问的是计部尚书杨思义。
“杨尚书态度中立。”
“中立,以思义这个身份,中立其实就是反对。”改制货币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这位大明“财政大臣”却保持中立,其深意不言而语。
“潜溪先生和伯温先生态度如何?”国史馆一帮子院士以江淅名士为首,反对的最凶。在其保持的《国学报》大肆抨击这一“祸国殃民”的乱政,所以刘浩然想知道国史馆学院院士宋源和淅江名士翘首刘基的态度。
“潜溪先生和伯温先生说他们不懂经济之术,所以不发表言论。”李善长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
“这两个老夫子。”刘浩然笑道,他知道宋源和刘基的为人,才学横溢,但是的确对这种有关“国家金融”的新学术不是很懂,依照他们治学严谨的态度,不懂就是不懂,所以不会出来乱说。
“地方上呢?各省大员们是怎么态度?”
“回禀陛下,汪睿、宋思颜、胡惟庸支持,詹同、王谍反对,范常、阮弘道、罗复仁中立。”
这件事情牵涉到江南大事,而且北方几省布政使忙于民政,也不愿涉及此事,所以发表意见的都是江南几个省的布政使大员。他们的态度正如刘浩然所料想的,泾渭分明。他们在地方上,对这种关系国家财政的大事反而没有那么多顾虑了,正好可以代表各自派系与中枢呼应。
“陛下,贵州布政使胡惟庸还上了一份奏章,除了大力赞同此建议外,还列出如何执行的条款,愿意自告奋勇。”
“胡惟庸,他倒是好眼力。”刘浩然笑了笑,李善长心里不由微微一惊,不敢再多说了。
室内陷入一片沉寂,李善长低着头默不作声,静静等待刘浩然的
文。
“承华在计部任侍郎有多久了?”刘浩然问得是他原来的国务秘书。现在的计部侍郎王侍尧。
“回禀陛下,承华任计部侍郎有一年七个月了。”
“你明日叫他来,我与他商议,先对念祖的上折拿出个大致意见来。然后再到内阁商议,此事就叫承华去办。”
李善长终于听清楚了刘浩然的意见。他支持叶淡温的上折,只是要做些修改。想到这里,李善长不由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
“夜也深了,百室回去好生休息吧。”
“是的,陛下。”
“对了,你去年底过寿时,我派人送来的字幅和贺仪收到了吗?”
“多谢陛下恩赐!”李善长不由站起身来长施一礼,去年过五十四岁大寿,他没有大办,但是没有想到刘浩然还记得这事,派人从北京带来了一幅手书一“国之柱石”还有从元廷国库里检出的一些礼品,让李善长着实感动了一把。
“在国事百待之时,你能克已俭行,我很欣慰。”刘浩然的话让李善长更加感动,也庆幸自己押对宝了。
“百字,听说你过寿收得礼金一千六百四十六圆,虽然不多,又是人情往来,但是你还要去廉政公署张明善那里备个案,要不然这个黑脸会找茬的。”刘浩然笑着说道。
李善长心里大惊,连忙弯腰道:“陛下,臣明日就去登记备案”。
走出门口,李善长突然发现自己的衣衫后背因为利浩然碉才的那句话全部湿透了,这些礼金具体数目自己都不是很清楚,这位陛下怎么知道了。唉,李善长心里不由叹了一口气,第一次隐隐生出退意。
经过刘浩然与王侍尧、叶综温、李道君等人商议,列出了改制货币的大致方案。首先,确定在实行银铜币时发行纸币。现在大明的印刷技术独步天下,加上刘浩然想出的一些防伪措施,再配以严酷律法,倒不用担心谁能伪造。
纸币大小不一,对应相对的铜币、银币,并成立大明皇家银行,负责纸币和铸币的发行事宜。大明皇家银行将逐步在各省治和大城市开设分行,纸币和铸币和在大明皇家银行自由兑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