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徐茂诚要是敢提出废除君权、建立民主制度的激进思想,先不要说刘浩然这个大明皇帝答不答应,依附在皇帝手下的文武百官以及各股庞大的利益集团会饶过他吗?
“昌信,你所书深合我心。”刘浩然的一句话让一直忐忑不安的徐茂诚放心了,他的这篇文章虽然是根据在刘浩然身边当国务秘书时所受熏陶和影响所写,但是言辞归言辞,写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谁知道如此“尖锐。的文章会不会犯了皇帝陛下的忌讳。尽管徐茂诚知道皇帝陛下是一位极重民本。也非常开明的君主,但是他心里到底怎么想,却一直没有把握。能够将这篇文章呈现出来,徐茂诚的确鼓足了勇气。但是他明白,这样的文章,如果没有得到皇帝陛下的审阅和支持,贸然发表出来绝对是死路一条。
“只是你的眼界还不够广,所以立论还不够坚定,这样吧,你再好好读一读弘文院翻泽过来的泰西等古人的书籍,开阔一下视野,然后再将这篇文章好好修改一下。修改好了,我给你注释,再刊行发表。”
“陛下,这万万使不得”。徐茂诚急了,历来只有臣给君注释,哪有君给臣注释的。
“昌信,就这么定了。学问只有高低之分,没有着臣之分”小
“臣遵旨。”徐茂诚好容易才平复心中的激荡,恭谨地答道。
“昌信,还有一个问题。你既然否定了陆氏心学和程朱理学,驳斥了他神里在气先,以理为本的心论,但是也要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才。
理学的理在气先,以理为本是唯心主义论,既然把他批判了,就必须提出新的理论来取代。而刘浩然就是一位唯物主义者,当然希望提出唯物主义论,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春秋战国开始就有了朴素唯物主义理论,只是后来由于巩固君权,君权天授的需要。中国哲学思想就向唯心主义大步迈进,而随着心学、理学等唯心论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国的**和僵化的制度也到了顶峰。于是中国文人不再以事物的发展规律去探索世界。而是以所谓的“人心和人性。去感知这个世界,所以科学、民主在这片土壤中是发不了芽的。要打到旧学术,就要从根基将其摧毁,那就必须从哲学这个制高点和基础开始。
“昌信,我此前一直强调,事物的运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是去发展事物运转的规律,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回卓陛下,臣明白了。”徐茂诚略有所思道。
看着徐茂诚的背影。刘浩然心里暗暗感叹,自己此前一直在担忧一个问题,打到了理学。那以什么学术思想来取代它?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思想。想不到今日徐茂诚却给了自己一个惊喜。
经过三个月的苦读。徐茂诚将弘文院翻译的古希腊等哲学典籍通读了一遍,深玄地明白了刘浩然要他读这些书的用意。有了新的思维方式,徐茂诚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大幅修改,再一次摆到了刘浩然的案。
首先声明,文中这些理论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结合,老曾还没有牛叉到能够创建这些理论的地步。不过这些理论都进过老曾的修改和融合,不算凑字数吧
另外,这一章老曾一口气写了八千多字,将其分成两章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些东西太难写了,老曾不知耗费了多少脑细胞。总得让我歇口气吧****
第二百二十六章 《明知论》(二)
岔茂诚首爽将否定心学和理学的唯心论做为开头,提删”一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理乃气之表。”指出“气。只有聚散、往来而没有增减、生灭,所谓有无、虚实等,都只有“气”的聚散、往来、屈伸的运动形态。
徐茂诚进一步提出“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他认为“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所标志的一般共同本质、普遍规律和个别具体事物及其特殊规律,两者是“统此一物”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分离的。
袖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的命题,肯定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任何具体事物都具有特殊本质,又具有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道者器之道”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终无有虚悬孤致之道徐茂诚通过论证“道”对于“器”的依存性,得出了“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小。的结论,驳斥了“理在事先。道本器末”的观点。
而刘浩然根据自己的唯物哲学知识对此进行注释道,气其实就是物质,世界的一切基础就是物质,并在徐茂诚的“天地之气”但生于动而不生于静”推论出物质的状态是永恒运动,精只不过是相对的。
而对于物质永恒运动的原因,徐茂诚将其归结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物有阴阳,而阴阳不孤行于天地之间。”刘浩然在其注释中推论出矛盾论和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所以必须要有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即以对立统一的概念或范畴的形式来反映事物对象。
确定了自己的哲学观点之后,徐茂诚便开始结合这些观点开始对政治、餐济等方面进行论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