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刘浩然根据侍从司情报科汇报的情报中发现了种种迹象,而且刘浩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己原本很信任这位降将,在自己还未登基称帝。只是占据江南偏隅之地时他应该有很多机会报仇,可是那时却没有动手。却偏偏等到了现在。而且他找帮手,陈友谅余党、前元余孽、张士诚余孽都说得过去,可偏偏找到了江南学派。胡从宪是前元余孽这件事在事发前,除了他自己。也只有侍从司情报科知道一点妹丝马迹。很显然,陈耀与胡从宪勾结在一起,除了弑主这个共同的目的,应该还是冲着胡从宪表面上江南学派名士的身份去的。
这就让人很是纳闷了,陈耀早不报仇。非要跟着江南学派一起来动手。难道他另一个。目的就是想把江南学派拉下水。陈耀这个人读书不多。与书生文人交往不多,怎么就和江南学派凑到一块去了呢?还一起干这么隐秘的事情。其中必定大有文章。
而且刘浩然也隐隐发觉到,陈耀的身后有一股幕后黑手在徐徐推动。他逐步地被升迁都有淮西派势力在力挺。尤其是去年被举荐调任南京卫戍区同知大都督一职,应该没有那么巧合。情报科密切监视军政文武官员是为了察觉谋逆之事,虽然没有抓到陈耀的证据,但是也发觉了他的一些异动,进而将其列为重点监控对象。而且根据情报科的情报,应该也有人对陈耀的异动有了察觉。
刘浩然在心中推测,察觉陈耀异动的人或势力只有淮西一系,因为冯国用掌控的军情司在军中也广布耳目,虽然不是专门去监视军中将领。但也消息灵通。而且虽然军情司是刘浩然一手创建,也一直看得很紧。但是冯国用持掌枢密院十几年。军情司怎么不会有他的耳目和嫡系呢?
再说了,以李善长、冯国用为首的淮西集团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们这个集团成员,从上到下没有不带亲沾故的,这种无孔不入的关系网在收集情报方面不比情报科、军情司这种专业机构差,而且还有独天的厚的优势。
刘浩然甚至猜测,陈耀不是定远营出来的老兄弟,甚至连淮西集团的分支巢湖系、合肥系都不如,可为什么淮西派会不遗余力地力挺他。陈耀虽然才能不错,但是明军中优秀的人大把,难道这其中有什么内幕?
想到这里,刘浩然不由一阵后背发冷。难道淮西集团对自己也有异心了?的确,李善长、冯国用兄弟、三位义兄等等淮西派的大佬们,哪一个不是才能高绝之人,别的不说,就是不被刘浩然拉入伙,单干也能打出一片天地来。
刘浩然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慢慢地思量着。李善长、冯国用虽然不是什么名士,但也是读过书,又聪明绝顶,应该知道做为开国重臣有利也有弊。开国重臣功勋卓著,可以稳居皇帝之下第一势力,但是这也是他们最致命的地方。势力庞大的淮西集团拥有最多的开国重臣。自己这个开国皇帝能压制得住,但是自己的儿子,大明第二代皇帝呢?
翻翻史书,开国皇帝为了自己儿子能够坐稳皇位,没少费心思,历史上的朱元璋更狠毒,直接来个斩草除根。李善长和冯国用应该知道这些典故,虽然他们与自己君臣相得,但是不代表他们就不留后手,为了他们的子孙后代谋计。
尤其是在开因立朝以来二大力提携童子营和学院派,这些人与谁西派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嫡系。而且从十几年的布局来看,童子营和学院派已经在军队中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学院派,牢牢地占据着军队的中下层,成为大明陆海军的主流。取代淮西派地位指日可待。这些举措在李善长和冯国用等人看来,或许是自己为储君顺利继位采取的一系列手段。毕竟这些事无论自己与李善长、冯国用如何坦诚相对也无法摆到桌面上去说的。
由此可见。陈耀应该是淮西集团的一步棋,由于自保的一步棋。李善长、冯国用等人都参与了自己对付江南学派的大半过程,知道在自己的手段和资源面前,江南学派绝对不会得逞,因此有此可见,李善长、冯国用动陈耀这步棋只是顺带利用江南学派达到他们的目的,并非想真正的谋逆弑主。那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刘浩然看着手里的情报,几个字眼慢慢让他有所领悟,在想想此前的弹劾常遇春事件、广州兵变事件、李存义事件、后宫谣言事件、于孝杰事件,有时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谁分得清楚。李善长、冯国用等这些老谋深算的人,用起计来,岂是那么容易让人琢磨的,他们甚至可以不必直接动手。只需推波助澜,顺势而为就可以了。而且他们知道自己的心思。知道事情到何种地步便可适可而止。每一次事件中,淮西派哪次不是直接或间接得利,就算有时候让一步,但走进退之间怎么得利谁说得清楚呢?
唉,想不到啊。真的想不到,刘浩然心底不由一阵苦笑,自己最信任的淮西集团和李善长、冯国用等人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是知道的,但是没有想到算盘算到这种程度,刘浩然却是始料未及,以前很多没有想明白的疑团,现在他清楚了。淮西派如此,更何况他人和其它势力。
刘浩然不由想到了刘基、宋谦这两位江南学派老夫子,尤其是刘基,他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看出不来陶希言、胡从宪等人搞的小动作?你敢说他心里没有一番计谋,揣着明白装糊涂,陶希言、胡从宪等人万一阴谋得逞,他肯定乐意见到理学在大明兴盛。可是刘基也知道,在自己的手段和资源面前。这种可能性非常渺茫,于是刘基拉着宋镰游离于陶希言等人之外。有交往但是绝不会参与其事。一旦事败,刘基和宋镰只是会受到一点不足道的牵连和影响,毕竟你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刘基和宋谦两人也牵涉其中。没有证据,刘浩然就不能在以法论罪的原则下将所有的理学文人都治罪,尤其是刘基、宋谦这两位名动天下的理学大儒。可是只要刘基、宋镰还在,江南理学就不能算是被断根,它还会被继承下去。陶希言可能也看到了这点,宁愿多用计谋,也不愿利用刘基和宋源手里的资源,将两人拖下水,保护两人不受牵连就是江南理学最好的退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