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让这些鼓动得“热血沸腾”的乡民们迅速冷静下来,两边都得罪不起。最关键的是退伍老兵说得好,这可是抗旨,反对皇帝陛下。六一一事件没过去多久,通过邸报这些乡民早就知道这件事,他们除了受到法律宣传之外,还深刻感受到,干啥也不能干出谋逆的事情来。于是这些乡民借口“家中还有事地里还要收拾”纷纷溜号。气得儒生们只跺脚却无可奈何。
江西学派和北方学派看到这种情景,自然明白什么叫民心所向,于是便更加低调的去忙于扩张本派势力和如何争夺奉议员席位。
看到这一切。刘浩然不由舒了一口气,虽然隐藏的暗潮汹涌无比,但主流看上去还是安定的,看来这一步算是勉强迈过去了,接下来就是再接再厉,消除隐患,扩大战果。至于理学文人或者其他儒生如何在暗地里咬牙切齿。卖弄文笔,将自己描写成残暴过秦始皇,荒淫胜隋焰帝,就不是自己能管得了。
不知不觉。明历十三年即将过去。
第三百零三章 南掌
…绷历十四只正月二十日。在资政院里。首相李善长正以一口多位资政大夫发言:“南掌。即称澜沧国,前唐大中年间立国,其先主法昂王于数年前吞并万象、川扩、占巴塞等小国,疆域东接我安南,南至真腊与占城,西连遢罗,北通我云南,自持兵盛,屡犯安南。烧杀抢掠,伤我军民,更有甚趁我大明讨伐安曼,肆意侵扰云南,兵乱边境。而今其如卧榻之敌,心腹之患。此敌患不除,云南难安,安南难定。故而内阁呈意,请资政院议决。大明向南掌宣战!”
李善长声音慷慨激昂,他在资政院当了几年金紫光禄资政大夫,类似于另一个世界的上院议长或人大委员长,经常在这里讲话,所以这资政院等于他的主场。而且李善长当了十几年国相,身上早就养出一种威势,所以今天发挥得相当出色,这让李善长自己很满意。
李善长扫了一眼在座的资政大夫,在座的近一半都是与淮西系有关联,可以说而今的资政院声音最响亮就是以李善长为首的资政院。当初刘浩然提名李善长为首先组阁的提议在资政院通过时,热烈的掌声响了足足近一刻钟。
造成这种局面与资政院资政大夫产生条件有关系。在《资政院法》基础上修订的《明历十三年资政行职律》做出新规定。但凡授爵者一律有资政大夫的资格,只是这相当于“大人常务委员”的荣禄资政大夫和“人大委员长和料委员长。的金紫光禄大夫和银紫光禄大夫需要由皇帝陛下任命。而大明分为亲王一般就只是称之旺、郡王一般称之为“王,一字之差便有了两级区别、公、侯、伯、子、男和一个很特殊的勋爵。
而获得封爵最好的机会自然是军功,尤其是在这开国立朝之际,所以集中大量开国重臣的淮西系自然也拥有了大量有爵位的亲贵。此外也有不少因为治政、治学、科研等方面立功封爵的新贵,如一些文臣和格物、弘文、国史三院的重量级院士、各大学著名教授,其中甚至有原本只是一个工匠,却因为科研发明而封爵的,如封子爵的赵营户和杜重六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十年下来,这个数字是无比庞大的,据明历十三年的统计,大明封爵者达到了六百七十五人,也就是说资政大夫也有六百七十五人,而且这个数量在老一代封爵者开始大批老死前还会增加。
但是这些人有的因为职位在身分在各地,有的年老体迈回乡养老,有的如院士教授对资政根本不感兴趣,少有参加,面对这种情况,《明历十三年资政行职律》还是继续沿用《资政院法复,不过做出了一些修改,满三十人可开会议事改为需满一百,满一百人可三读立法改为需满三百,这是由于资政大夫人数大大增多了,还是那么点人为基数就不大好看了。今天是要通过宣战这种重大国事,因此等同于立法,需满三百人。
李善长扫视完整个会场,下意识地转头看了一眼坐在他身后。资政院最尊荣位置上的刘浩然,发现刘浩然正在出神,不知想些什么。
李善长心里叹了一口气,他现在越发难以轻易琢磨这位老主上的心思了。尤其是大明王朝越发巩固和稳定的情况下,开国重臣集团已经没有办法与皇帝陛下像以前那么融洽了,已经开始陷入一种利益隐隐相争的局面。李善长知道,自己这次能够复任首相,重新执掌国政,这是与当前的局势有关。
皇帝陛下筹划多年,借着六一一事件开始对理学势力进行大清除,甚至对儒学一系也动手了。
在这种情况不明,可能产生动荡的情况,皇帝陛下自然希望借助淮西集团的力量来一起稳定大明的证局。
而这种联手也正合淮西系的利益。谁西系除了出身草莽的武将,就是杂家出身的文人,武将自然与儒学没有什么瓜葛,淮西文人虽然也是读儒学圣贤书出身,但是却不为正统的儒学所容,尤其是自持正统中还正统的理学,更是看不起这些“不学无术”的淮西文人。因此,淮西文人要想持掌国政,最大的对手自然是理学和儒学背景的文人集团。此前中枢和资政院里,淮西系和江南学派、江西学派、北方学派没少明争暗斗,现在江南学派已经倒下去了,可是依然还有江西学派、北方学派和众多的儒生,这时。皇帝陛下需要淮西系挺身而出,继续为他当急先锋,而淮西系也希望趁着机会将儒生派系打压下去,扩大自己的势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