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清拆迁工_巡洋舰【完结】(491)

  话说杜锡圭左手拿着巨舰大炮,右手握着金银钞票,这往上海的地界上一站,哪个敢吭声?还不都得规规矩矩的老实的给张云飞打工去?

  接下来,杜锡可以放心大胆的改革了。

  由于兵工厂的军备生产成本地高涨,所有的生产原料几乎都靠进口洋人的,不过现在可以改善了,吕宋的工业材料有的是,而且张云飞在澳大利亚西部占据着巨大地优质矿石资源,这两处的丰富地廉价资源完全可以供应上海的工业制造。

  另外就是申购物资,人员人数都过于浮滥。江南制造局内培养出来地技术人才,因为没有合适的岗位而造成了人才地浪费和流失,以致广方言馆“精算术绘图之技”的人员被派到机器厂去“司工账”。除了外国顾问人数庞大外,大清的官员、职员有不少人是利用关系进入,坐领干薪,尸位素餐。单说以官员而言,1870年代初期只有人,到现在增加了几倍之多,达到了180人之多。

  杜锡圭也不是不通人情,在裁汰了大批的无用人员后,又给了他们一笔相当可观的所谓安家遣散费。这些人不外乎就是为财而已,没有必要一棒子打死。这样一来,进京告张云飞御状的人群也就大大的减少了,何况张云飞也不差这点儿钱不是?

  江南制造局的东西还真就不少!有机器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轮船厂、锅炉厂、枪厂、火药厂、枪子厂、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等13个厂和1个工程处以及库房、栈房、煤房、文案房、工务厅、中外工匠宿舍等,并建有几座小规模的船坞,246万平方米。在设备和规上已具近代工业的雏型。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军火生产,中国的第一批机床、第一炉钢,以及无烟火药、步枪、钢炮、铁甲炮艇等,均始出于此。工人由建局初的200多人,增至2913人,加上管理人员,约36C0~余人,当然若是算上各部门的工人苦力的话,将近五万人。

  凡事只要有了人便有了一切,张云飞是坚信这一点的,事实上也证明了他的这种观点是绝对正确的。尽管这些设备大多数都过时了,但是大批的专家技术人员却是张云飞梦寐以求的财富,当然这里地老外也不少。

  皇家造船厂督办由原福建船政局马尾造船厂提调、著名科学家徐寿的次子徐建寅担任,吴德章、李寿田等造舰专家协办。皇家兵工厂则由华蘅芳担任总办,杨廉臣协办,当然还要安插一些张云飞自己的人控制着一些重要的部门,不是信不过这些总办和帮办,而是因为很多的员工都没有什么‘爱国主义教育’,根本就架不住形形色色的‘诱惑’。

  同时,原本徐寿和洋人玛高温、博兰雅创办的格致书院,也被正式冠名皇家科技大学,张云飞特意利用和各国驻华公使的关系,从各国的知名大学中聘请了大批的优秀老师和教授来上海执教,负责培养各类地科技人才。

  格致书院是一所完全新型的近代学堂,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国难当头之时,格致书院能突破旧教育之藩篱,引进西方学制和教材内容,延聘西人授学,实开风气之先。张云飞听说这个书院后,觉得这个书院绝对是未来在大清进行教育改革的先锋。想到自己日后要大力兴办全民教育,让国人真正的强大起来,于是对于这个格致书院十分的感兴趣。

  在命令杜锡圭跟这些外国的传教士说明意图之后,他们立刻表示出了极大地兴趣,为杜锡圭讲述了他们这个格致书院的办学宗旨,以及教学目的。

  傅兰雅是英国“圣公会”的传教士,曾当过北京同文馆的教习以及上海英华学堂的校长。为推广西方的科技知识,傅兰雅在1874年与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磋商在上海建立一个科普教育机构,得到了麦氏的支持,遂于同年3月12日在上海英文《北华捷报》上发表了出麦华陀署名的侣议书。此举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响应,3月24日由傅兰雅主持在博物会召开筹备会议,按照傅兰雅地建议,格致书院从事提倡科学,不宣传宗教,并推举麦华陀、福勃士、伟烈亚力、博兰雅和中国的唐景星(即唐廷枢,轮船招商局总办)、徐寿、王荣为董事。1876年6月2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格致书院。

  并不是所有的外来洋人都是欺负中国人的,其中不乏有一些思想先进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他们的目标仅仅是弘扬科学文化精神而已,不参与任何的政治勾当。或许我们今天很多人不是很理解,这些洋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只是为了传播科学?事实上这些事情还真就存在,而傅兰雅恰恰就是其中之一。

  与中国传统的学校设置不同,格致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座专门研习“格致”之学的教育机构。其主旨是: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而学生在书院中掌握了“格致机器、象纬舆图、制造建筑、电气化学”等科学技术,便能够“有益十时、有用于世”,达到“为国家预储人才,以备将来驱策”的目地。

  可以说,这座书院成立的这二十年来,深深的影响着上海的政治和文化,使得上海成为在中国的唯一快速进步地城市,为上海日后成为东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不可磨灭地功劳。

  张云飞经过权衡之后,认为在文化领域上,还是越早起步越好,因为文化不同于其他产业,军事和工业可以跳跃式发展,但是文化的传承是需要慢慢积累地。在这方面,大清甚至还赶不上日本,早在1895年,日本便完成了小学普及教育,而大清自曾国藩、曾格林沁、李鸿章之后再无人才可言,这种断代的危机,或许就是造成日后大清落后挨打地局面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