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王朴在郊外所说地话,这一段时间经常在侯云策脑海中回荡,侯云策不断地置换角色,站在林荣的角度思考问题:若我是林荣,面临大武内乱后留下来武人当道的局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军力的情况之下,削减军中重将的权力。禁军虽然分为侍卫司和殿前司两部,可是这两部实力极为雄厚,侍卫司虽然几经整训,仍有六万余人,实力之强令任何的君主都要天然地生起防范之心,看来林荣是想借刺客之事改变这种局面。
侯云策心中已有定见,“侍卫军李重进都指挥使负责整个秋猎活动的安全,出了刺客之事,难辞其咎,臣认为应把李重进调出侍卫军,恰好青州节度使安审琦被部曲所害,不如就让封李重进为陈王,到青州出任节度使。”
林荣飞快地和王朴对视一眼,然后笑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王枢密院也是这个意思。”
侯云策此时心情才轻松下来。
林荣手抚龙椅,龙椅两侧各有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头,林荣用手掌轻抚着光滑如玉地龙头,若有所思地道:“现在殿前司、侍卫司的主帅都离开大梁,这十万之众由谁来统帅?”
王朴和侯云策交情不错,颇为腥腥相吸,十分担心他说错了话,听到侯云策的想法果然和陛下一致,甚至调李重进到青州任职都想到了一起,也是暗中松了一口气。
陈王安审琦之死是一个偶然事件。安审琦征战沙场英雄一世,近晚年时讨了一小妾,估计是体力有限没有满足小妾的性需求,因此小妾耐不住寂寞而红杏出墙,小妾勾引上的就是安审琦的亲卫,亲卫当然均是年轻力壮之辈,于是,男壮女貌,就如干柴烈火一点就着。安审琦无意撞破此事后,亲卫就来了一个先下手为强,杀掉了安审琦。此案很快就水落石出,三天后捉住了肚大妄为的亲卫,安审琦的儿子把亲卫剁成了肉浆。
此事在大林朝野中引起极大的轰动效应,特别是大林官员的妻子们,都拿此事来教育自己的郎君,林荣、侯云策、王朴都不约而同地想到让李重进接替陈王的位置,陈王原本是功勋老帅,让李重进接替青州节度使,也配得上李重进的身份。
王朴见话已说透,也就不再顾忌了,道:“臣建议十万禁军一分为四,由韩通、石守信、李继勋、高怀德分别统领,这样每一军只有二万五千人,而且形成互相牵制之态,禁军尾大不掉之势就可以完全解除了。”
侯云策摇头反对道:“从大武以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实是极大弊端,王枢密一分为四之计,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臣觉得事情要做就做得干净彻底,不留隐患。臣建议把十万禁军一分为十,每部一万人,分为铁骑左右厢、控鹤左右厢、龙捷左右厢、虎捷左右厢和水军左右厢,每军主帅直接受陛下指挥,中间不必另设大帅。”
这是改变军制的重大决定,林荣一时下不了决心,他站起身来,在广政殿转来转去,他走到侯云策面前,道:“一分为十,每部力量都削弱了,若要北伐,如何调兵遣将?”
侯云策道:“若要出征则另建行营,择重将,授兵符,率各部禁军参战。”
林荣道:“我怕到时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打不了胜仗。”
(第二百四十六章)
第247章 道人
广政殿层高极高,正殿当中有六根巨大的圆木柱头。由于层高很高,就使得大殿顶部有些阴暗,大殿两侧还垂吊着一些布幔,布幔上有一些怪异图像,使大殿凭空增添了些许神秘和威严。
侯云策的提议涉及禁军体制的重大变革,林荣一时下不了决心,禁军一分为十,对林荣很有些吸引力,可是他还有些犹豫,没有急于下结论。
面对林荣咄咄逼人的目光,侯云策没有退缩,胸有成竹地道:“若遇到战事,则可以挑选德高望重的将领统领禁军出征,这在前朝也有例可循。”
设行营出征是大武朝的一项重要用兵制度,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大多撤并,每遇战事发生,就由朝廷另行调发府兵、兵募,派遣大将统率出征或备御,这些大将称为行军总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而大武在经营中亚的时候,更是经常抽调胡兵蕃将组成临时的大军。侯云策知道林荣和王朴对这项制度都很熟悉,也就没有过多解释。
林荣是平民皇帝,同时也是一位马上皇帝,林荣称帝前,曾长时间在军中任职,曾任过左监门卫将军、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广顺元年(951),大林立国后,又出任镇宁节度使,广顺三年,擢大梁尹,封晋王。显德元年(954)正月,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总管内外兵马事。
称帝后,林荣又先后四次御驾亲征,打败了北汉和南唐。奠定的大林中兴之局。
林荣多年征战,战争经验极为丰富,当侯云策提出把禁军一分为十的新方案以后,他立刻发现了此方案的问题,再道:“行营是以府兵为基础,府兵不复存在之后,行营制度也就失去了实用性,现在禁军这样的体制。若临时选将出征,则必然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将帅若不对自己的部队了解指掌,如何能做到知已知彼,又如何能让各位禁军将领心服?”
林荣这个问题看似寻常,却非常尖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小桥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