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长带回点东西做个纪念吧”走在我旁边的李宝成说道。
“这地方还有啥玩意能带的呢?”闻言我不由一阵好笑,这里不是泥土就是石头,难道还带上这些?
李宝成迟疑了下,往旁边走了几步,看到旁边一段不足一米长的树干,当即就叫道:“通讯员,把这树干给扛回去”
“是”通讯员应了声,也不多问,扛着那段树干就在后头跟上。
听着李宝成的这个命令我不由觉得好笑,这有事没事的还扛上一段烂木头回去,通讯员本来就已经累得半死了,这不是成心折腾人吗?
但随后猛然想起,在现代时,我曾到过抗美援朝的军史展览馆,那里就陈列着一段烂木头。那段不足一米长的木头上,嵌满了子弹还弹片,大大小小的竟然有一百多个。这充分说明了上甘岭战役是在怎样一种艰苦环境下进行的,那段木头也成为了上甘岭战役这个历史事件的一个明证。
那段木头,不会就是我们现在抬回去的这段吧
不过现在我已经没有别的心思再去在乎这些了,因为此时的我们现在已经到达了敌人的炮火封锁区。一直在上甘岭战斗的我,对这个炮火封锁区都是在高地上远远的望上几眼,从来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现在来到这面前,才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炮弹虽说不是很密集,但却是有一发没一发的,没有任何规律的在这一段山谷上爆炸。这里的危险就在于,我们无法判断下一发炮弹到底会炸在哪里,同时也不知道美军炮兵什么时候会心血来潮的来一顿狠的
十二军的同志对怎么经过这样的炮火封锁显然很有经验,他们还不等我们做好准备,就腾地从地上跃起,抬着我飞快地往前跑。
炮弹不断地在身旁爆炸,弹片不停地在我耳边呼啸,泥土不时地从天而降飞射进我的眼睛和口鼻,这让我不得不闭上自己的眼睛。
但事实是,要在炮弹的轰炸中闭上眼睛是很困难的,因为那会给我一种莫名的恐惧,于是我又睁开眼。这时我很希望这一前一后抬着我的战士能够把我放下让我自己走,但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合适宜的,于是我只得任由着他们抬着我继续往前狂奔
突然,我感觉到战士们的脚步慢了下来,空气随之越来越清新,眼前的硝烟也渐渐散去,天空中现出了久违的点点繁星。
我,又回到人间了
上甘岭战役到此结束,此战共历时43天,分三个阶段,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敌我双方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兵器,进行了持久的反复争夺,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水平。
此役,我共毙伤俘敌2.5万余人,我军伤亡1.15万余人,敌我伤亡对比为2.21:1。
其中597.9高地一号坑道,先后进入的志愿军官兵有三、四百人,最后只有八人生还。战士王土根带回的军旗,十四天前还是崭新的,八连每一次反击,就插上阵地一次,沐浴过数不清的枪林弹雨,现在这面不到两平方米的旗帜上,竟然密密麻麻布满了多达381个弹洞,1962年中国军事博物馆建成开放时,这面记录了上甘岭辉煌的军旗就是最珍贵的藏品之一
向曾经战斗在上甘岭上的英雄们致敬!!
第八卷金城战役第一章还是战友
第一章还是战友
推荐一本朋友的书:辛亥科技帝国。书号:1903535。
三流写手柴东亮穿越到辛亥年,武昌城头的枪声刚刚响起,他惊喜的发现自己那台笔记本电脑,居然能和一百年后的书友群联系喜的是历史的脉络、细节、武器知识都可以由书友提供,悲的是好容易写红了一本书,居然拿不到稿费了中国的历史,掌握在书友们的手里
第一章还是战友
“来了,来了”担架刚刚走出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很快就有一群志愿军战士迎了上来。他们帮助抬担架的抬担架,扶伤员的扶伤员,七手八脚的带着我们往山坳的另一面拐去。有的甚至还在我们身后排着队,替我们遮挡有可能飞过来的弹片,这让我不禁有一种被战士供着的感觉。心下虽说有些过意不去,却也十分受用。
“参谋长伤不重吧”这时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身后响起,让我不禁吓了一跳。撑起了上半身回头一看,不是张团长还有谁。
“张团长,你,你怎么来了?还还抬着担架”刚才一直躺着,也没看清来抢担架的是什么人,这时才知道原来就是张团长,不由大惊道:“张团长,快停下我,我这怎么受得起”
“给我躺下这是命令”张团长用低沉的声音命令道。
“是”闻言我只得无奈地躺了回去,但是那感觉,就像后背有火烧似的。
“你们在上甘岭跟鬼子拼命,在阵地上流血牺牲,我抬抬担架有什么不可以的”张团长一边跑着一边说道:“崔伟同志,你们这一仗打得很好志愿军的所有部队都盯着咱们呢,都说你们打得勇敢上级也给予了我们部队很高的评价。这一仗,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啊”
“不不这都是战士们的功劳”我赶忙回答道。
不是我谦虚,而是我一想到牺牲在上甘岭上的战士们,就怎么也不敢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