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易后世所处的时代,正是给予了一些少数民族特殊的地位,无论是高考、生育还及其他方面,得到的待遇都比汉人高,导致大部的汉人觉得自己是最低等的民族,因为有特殊的权利与地位,一些少数民族还在内地无法无天,甚至连警察都不敢管他们,王易觉得那时候国家过于怀柔的民族政策是失败的,少数民族闹什么独也与这失败的民族政策有关。
当年的王胡子,在西北某省采取那高压的政策,大棒高举,恩威并施,以至于王胡子的威名能止胡人孩哭,那时候,西北这个大省,治安情况可是非常好的,胡人入内地,也规规矩矩,不敢生事,怕被汉人围殴的,但王易所处的时代,一切却完全相反了。
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是永远有效的,只给予他们胡萝卜,而没有大棒的威胁,那肯定是不行的。
王易希望他的思想,能影响面前这位大唐的最高统治者,将大唐的民族政策定性下来。
汉人的地位是最高的,归附的胡人,都是低人一等,除非他们完全听服于大唐,成为大唐真正的子民,那样才可以取得与汉人一样的地位。
王易在后世研究历史时候不知从哪本著作里看到过,唐朝时候民族政策大概有他刚才所这般性质,归附的胡人地位不及汉人,胡人与汉人犯同样的罪,胡人受到的责罚会更加的重,那样迫使许多胡人期望得到真正唐人的身份,取得同等的地位,因此他们自愿接受汉化,习汉字,从汉俗,着汉服,最后变成了真正的唐人。
因为看到过别人这样的研究结论,王易相信,他所的论点虽然有点激进,但肯定可以被李世民接受下来。
不出王易的所料,李世民听了面露赞色,点头称道:“的有些理!所的,与朝中许多大臣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朕听着甚是喜欢,今日召进宫来叙话,还真的是个不错的主意!”
得李世民表扬,王易赶紧作谦辞状,“陛下,此都是臣的想法,臣想到什么就什么,臣性子就是如此,有错地方,万请陛下勿怪!”
李世民摆手示意王易免礼,“朕已经了,只要觉得什么想法于国于民有利,可以尽管与朕来,不论对错,朕都不会责罚的!”
“多谢陛下!”
“晨阳,大军已经班师,大部领军的将领回朝了,可有忘记朕与的,让师从名家习兵法之事?”
王易一听大喜过望,“陛下,臣没忘记,只是不知道陛下想让臣师从何人?”
李世民温和地笑笑,“不是最佩服药师用兵之道吗?朕已经和药师过,让他教兵法之事,药师也答应了,只是想和先聊一些兵事再决定如何授兵法,待自己去拜访一下药师!”
“是,陛下,多谢陛下…”
第一百十七章 比老夫所想的还要长远
第一百十七章比老夫所想的还要长远
感谢养生粥书友的月票!
数日后,朝廷发布诏令,严责颉利及其所领的原东突厥汗国,连岁犯我大唐边境,以致我数州百姓遭受其侵袭,不得不发兵讨之,终将颉利所部尽歼,数万曾犯我大唐边关之突厥士卒被擒获。如今颉利已经归降,朝廷为示宽怀,不再深究颉利及其手下头人之责,还授以他们官职,只令他们在府中悔罪,但残杀我大唐将士及百姓的士卒,需要对他们进行一番惩诫。
但我大唐一向以礼待人,即使对待这些曾经残杀我大唐将士及百姓的突厥士卒,也不给予重责,不对他们施以牢狱的惩罚,只令他们付出劳动,以劳动作为改造他们的手段,让这些突厥战俘,为我大唐基础建设尽一份力,当作赎罪。
在诏令下达后,关押于潼关以远的这些突厥战俘,即在我大唐军士的押送下,赶赴江淮、江南,进行他们第一项劳动改造项目,疏浚从杭州到洛阳的运河,及重新开挖从洛阳到长安的永通渠。
在数万突厥战俘全部押送上路后,朝廷再发诏令,对那些归降的突厥族人施以特别的恩典,允他们内附的请求,将他们安置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江淮、江南、山南、岭南等几道。
诏令中特别指出,这些归附的突厥人族人,常年在大漠南北的草原上逐草而居,过着游移不定的生活,日子过得很清苦,大唐皇帝不忍心再让他们过这种游移不定的艰苦生活,在大唐最富饶的南方诸道,为他们择好安置地,他们抵达安置地后,可以跟从汉人一种种植作物,还可以放牧牛羊,生活一定远比在草原上那种逐水而居的日子安定。
诏令中也告诫归降的突厥族人,要他们遵守大唐的法律,尊从安置地的习俗,与安置地的汉人和平相处,和睦而居,若有违法乱纪,结伙作乱的事发生,各级官府还是会对他们给予重责的。
诏令发布几日后,二十余万突厥族人,就在大唐军士的押送下,在朝廷新任命的各级部落头领的带领下,从关押之处先后出发,前往朝廷为他们选择好的安置地。
所有的突厥降众从关押之地出发后,处理归降突厥人的事就暂告一个段落。
二十余万突厥人先后前往安置地,关押突厥降众的营地腾空了,这让负责看押突厥降众的官员大大松了口气,也让朝中不少的大臣放心,二十余万突厥俘虏,集聚在长安与洛阳中间地带,没有人不担心这些突厥人会作乱的,如今一切终于划上了句号,突厥人被配送往各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