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攻失败之后,波莫瑞集团在也没有组织出有效地抵抗。反之就是德国的攻击犹如行云流水一般,在 第三和 第四集团军的强力攻击之下,波兰波莫瑞集团军的反抗显得是那么微弱,到了晚上七点的时候,就连博特诺夫斯基自己都知道自己的部队在那里了。
9月6日凌晨,博特诺夫斯基呆着剩下的三万波兰军队投降。
英国和法国已正式向德国宣战,声明要援助他们的盟国波兰,但当德国真的对波兰展开攻击的时候,英法却无动于衷,西线出现了惊人的平静。德国的老百姓开始把这种战争叫做"静坐战争"。在西方,人们也很快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假战争"。正如一位名叫富勒的英国将军所说的,"世界上最强大的法国陆军,对峙的不过26个德国师,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背后静静地坐着,眼看着一个唐?吉诃德式的英勇的盟国被希特勒消灭了。"
对这种情况,德国人一点也没有感到意外。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在8月中旬,曾详尽地估计了一旦德国进攻波兰时,西线方面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他认为法国"多半不会"采取攻势。他相信法国绝不会"不顾比利时人的意愿",假道比利时出兵。他的结论是,法国方面会继续采取守势。9月7日晚上,他还记下了希特勒那天下午同陆军司令勃劳希契对战争形势的分析。他们认为,西方的动向尚不清楚。从某些迹象来看,英、法没有真想打仗的意图。
"法国内阁缺乏果敢的气魄。英国方面也开始透露出在进行清醒考虑的迹象。"希特勒正是出于这种估计,过了两天就发出了 第三号作战指令,命令作好准备,让陆、空军部队从波兰调往西线。但是,不一定就打。要求部队严阵以待,即使在英国和法国迟疑地启衅之后,"我军地面部队或飞机,每次越过西部国境,以及对于英国的每一次空袭,都必须有我的明确命令"。
按照法国和英国对波兰作出的保证,英国的保证是泛泛的,一般性的。但法国的保证是明确的,具体的。1939年5月19日的法波军事协定明确规定,法国方面将"在总动员令下达后不出三天的时间内,逐步对有限目标发动攻势"。如今,总动员令已在9月1日宣布。条约还进一步规定,"一旦德国以主力进攻波兰,法国将从法国总动员开始后 第十五天,以其主力部队对德国发动攻势"。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一章 闪击波兰(4)
第一百三十一章 闪击波兰(4)
那么,在西线对德军具有压倒优势的法军,为什么没有像甘末林将军和法国政府以书面保证的那样发动进攻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法国最高统帅部和法国政府当权派深染失败主义情绪,他们对德国武器和空中优势怀有恐惧心理。果真,法国政府从一开始就坚决要求英国空军不去轰炸德国境内的目标,生怕法国工厂会遭到报复性的打击。
至9月4日,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全部被歼灭,而古德里安指挥的4个师一共只死亡150人,伤700人。 第二天,希特勒来到 第19装甲军视察,古德里安在向希特勒谈论这次作战的主要经验时说:“波兰人的勇敢和坚强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是令人吃惊的。但在这次战役中我们的损失之所以会这样小,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坦克发挥了高度威力的缘故。”
古德里安对于坦克集群的结论,给希特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北路集团军群合围歼灭波兰波莫瑞集团军的时候,南路集团军群在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的带领下,指挥“南方”集团军群 第十四集团军夺占了上西里西亚工业区后,以其一部兵力越过贝斯基迪山脉向塔尔努夫进攻,从西面进逼杜纳耶茨河。
第十集团军以大量快速兵团楔入奥珀伦以东波军配置地域。其先遣部队9月2日进抵琴斯托霍瓦以北的瓦尔塔河,尔后,集团军各兵团向华沙和拉多姆急进,9月7日,该集团军在宽正面渡过了皮利察河中游,其先遣支队已到达华沙西南60公里处的托马舒夫—马佐维茨基和罗兹之间地域。 第八集团军9月7日逼进瓦斯克、卡利什以北一线。
保罗?豪塞尔目前正在面对的是克拉科夫集团军,兵力为六个师,一个骑兵旅和一个摩托化旅,驻在琴希托霍瓦与卡托维兹之间。在后面两个集团军后方又有普里索集团军,共为六个师与一个骑兵旅,驻在托马舒夫-马佐维茨基地区。
看得出来,目前孤军深入的党卫军帝国师有些寡不敌众的嫌疑,不过保罗?豪塞尔并不是莽夫,党卫军的编制和传统的国防军编制并不一样,再者,出于对党卫军的信任,希特勒在新装备下达部队的时候,有意无意的照顾党卫军,所以党卫军的坦克、装甲车都是早已列装完毕,而且已经形成了相当的战斗力。
克拉科夫城下,保罗?豪赛尔摆出一副大举进攻的架势,使得城内负责防守克拉科夫城的波兰军队,犹如惊弓之鸟,赶紧向旁边的克拉科夫集团军其他部队寻求增援。
至于放弃克拉科夫城,抱歉,城内的波兰守军根本就没这么想过,因为波兰军队其基本思想就是想要掩护一切东西,而且决不自动放弃任何东西,否则波军部署的战略目标就很难确定。而这样的政策通常总是会使较弱的一方一败涂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