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听到这句话后却是淡然一笑,轻轻说出一句让曹操眼中内敛精光猛然闪动的话来:“以后未必不会有如此可能……”
后来曹操与郭嘉愈谈愈投机的话语不为外间尽知,但从此之后,郭嘉便成了曹操麾下职仅军师祭酒,低于许多谋士,但却是最受曹操信任,数出奇险却又极为有效之计略,每次军事会议上皆是首先坚决肯定一种合适意见,替顾虑颇多的曹操下定决心。而他又屡次推脱封赏安于现时位置,成为曹操势力集团实际上最为重要的支柱谋士……
汉末的江东所指为九江、鄱阳湖到曲阿、江都这一段长江偏北流域南方地大部扬州地区;江西则大多为现时豫州。小半为扬州地区;而相对的江南,则是江陵到九江以南,多为荆州之地区。
原本孙坚战死后。孙策在扶灵归葬曲阿,将家小安顿妥当后,便亲往徐州,招揽到了名士张,而被陶谦辟为从事的张昭也对其才赞不绝口。
张之才能与他地傲气成正比,昔时大将军何进、太仆朱隽、司空荀爽三府辟为掾,而自己也屡招不应的陶谦当然是知晓的,对于孙坚这位算得上同僚故交的战死。他也有几分痛惜,但“挖墙角”到他眼皮底下,这也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在得到警告后,孙策只得带着张和其它几位被张举荐联络的名士回到曲阿,
却带着年仅十一岁的弟弟孙权往投袁术。而袁术对于孙策比诸乃父更勇猛,亦懂得韬略在表面赞尝之余,却依旧如孙坚那般防备极深,往攻支持袁绍的同为袁氏一族地堂兄袁遗,。数次皆许以官职和归还孙坚旧部,却次次毁诺,令孙策将其看个清楚,在袁术很快于兖州于曹操小战一场,被其击败发觉自身处境不妙后便迁南阳之民而走扬州后。
孙策最终立下决心,用传国玉玺终于换回父亲两千人余部,依旧保持着对袁术的从属关系,带兵过大江而击江东,先于初平三年依袁术先前之令攻占庐江,太守陆康月余后病发而死。宗族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终于迁到吴郡后死者过半,而这陆康便是一位才能几不输于周瑜的名士之从祖父。这个人便是----陆逊!
其后再攻伐江东七郡过程中,孙策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于军事上的才能,也有对于人才的渴求和重用,有周瑜这位孙策儿时故交领家兵来投,往后亦有蒋钦,陈武,周泰等人相继投效,凭着周瑜统率智慧。张治政才能。以及自己的魄力用铁血和杀伐来镇压反对他的本土士族,孙策花费七年时间。终于将江东七郡归于囊中,成就了许多人数十年都未必能达到的功绩。
因为铁血镇压,孙策能很快扩大实力,这是他的成功原因,却也是他地失败之处,此等后话暂不详表。
刘备投刘表,又于襄阳一役立了极大功劳,那是否代表着他终于苦尽甘来,一飞冲天呢?
当然不是!
刘表此人胸无大志,于政事治理是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本领的,但他这样并非目光长远,与许多诸侯一样想争天下的“治世之能臣”,在对待如何处理或为避战乱来到荆州,或如刘备一般慕名来投的有才之人态度作法便可想而知。
对于刘备和那些士人,刘表的态度外宽内忌,只想着重用本土士族使不发生变乱故而有礼相待,却丝毫不给重用,这使得荆州拥有历史上极多,而又不得重用才学之士的奇怪现象。
重用本地士族,使他们利益得到保障,这的确造就了荆州的一时稳固和发展,百姓得到安生,但这最终依旧使荆州成为第二块比现在的徐州更加富庶,诸侯必争地肥肉。
而刘备在这襄阳一战后,仅得到了一个封赏钱粮,不付兵权的散职,也许这时的他与关羽人值得一提的事情,便是皆于此地再次成家迎娶妻室了……
襄阳一座学馆,这一天来了一位被两名侍从保护地十一岁少年,在馆中与众多学子辩论一番,被此间主人司马徽相中叫往静室后,产生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对话----
“汝为何人,来此作甚?”
“吾名诸葛亮,听闻先生才名,只为有所请益而来……”
“吾观你相貌堂正,方才学堂之上应变皆属上等,是为聪慧过人,收汝为学生,亦非不可,然则汝之心愿为何?”
“亮愿为当世管乐,兴扶汉室,还天下太平!”
看着年纪虽小,却是勇敢抬头直望的少年,司马徽眼中流露出满意神色,半晌后点头道:“吾之学识有限,长于军略而非治政,然吾二师兄艺学惊人,于理政治事之才天下少有人及,对于弟子要求极严,曾许下宏愿意,毕生所学只传一人,今其以来在此处隐居,你可愿前去一试,看能否被其青睐,成为传承一脉之弟子?”
“亮以为理政治世是为最重要之事,然天下分崩,精通军略亦有必要,若有可能,亮愿同拜二位长者为师而学之!”
一个人的本领大小,不是仅靠先天的资质聪颖来限定,决定最后的成就往往是后天的努力!显然少年的诸葛亮是清楚地认识到这点,便凭着自身努力,要充实所学,为实现理想而迈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地一步,这是任何一个事业有成者都会经历地过程。
“好!但凭汝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见识,便是师兄不收,吾亦可收汝为入室弟子,尽授平生所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