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当值的太监说,朝廷对官员中的趋炎附势和相与朋比十分恼恨,常常感慨缺乏有傲骨之人。郭千户据说挺有傲骨,竟回了丞相的礼,以此很受朝廷重视。”
“对我又有何种议论?”
“倒没听到什么。”
胡惟庸放心了,开始回味张焕的第一段答话,心中暗想:郭忭年轻气盛,乃初生牛犊,不知官场的险恶。今日因傲了我而得皇帝赏识,明日也许会傲了皇帝,那时皇帝恐
怕就不会赞赏他的傲骨了。
在乾清宫参拜过皇帝,胡惟庸便叩问被召原由。朱元璋道: “河北、山东水灾,户部侍郎赵乾赈灾迟缓,朕已杖责并贬为主事。找你来便是确定新户部侍郎,加紧救灾。”
这赵乾是刘伯温的同乡和心腹,他被贬职,胡惟庸当然高兴,只是由谁来接任,胡惟庸尚未考虑成熟,便故作谦虚地问朱元璋准备委任谁,朱元璋道:
“朕以为丁玉堪当其任。一则他是你的姻亲,二则他已在广西辛苦好几年了,正该调内。”
胡惟庸连忙跪下叩头谢辞道:
“万岁恩宠,叫微臣一家万死难报。只是丁玉禀性粗疏,不谙粮钱数算,不宜户部做事;况且丁玉又是微臣的姻亲,而今考满之际,若先行内调,恐遭物议。”
“朕的主意,谁敢议论?”
“虽则是万岁恩宠,群臣必以为是微臣恃宠干求来的,恐有污圣德。”
其实,胡惟庸不是不希望丁玉内调,增加自己的势力,而是不愿丁玉在户部任职。因他知道,朱元
璋对全国钱粮事抓得最紧,往往越过中书省,直接插手。他脾性又很狷急,稍不如意,轻则杖责,重则削职问罪。洪武元年至今不过八年,而户部主管官员已换了十任,每任平均不到一年。这样的官有何做头?以此他极力反对委任丁玉,而理由却冠冕堂皇。
朱元璋从检校处早已探知丁玉此次进京,明为贺胡惟庸嫁女,实则活动内调,可是胡惟庸却以避嫌为名,拒绝为丁玉出力。丁玉以此找了李善长并李文忠。朱元璋不知胡惟庸出于何种用意不为丁玉出力,以此当面试探,见他仍然反对,理由却又全为皇家作想,心下将信将疑,沉吟了一会儿,道: “既然爱卿反对丁玉担任此职,那就请你另保举一人吧!”
胡惟庸思索了一下,想起了郭桓。郭桓五年前原是吏部主事,朱元璋北幸开封时以太子监国、刘伯温为留守,刘伯温斩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李善长很是恼怒,参了刘伯温一本。郭桓却极力为刘伯温辩解,刘伯温因此无事。后来刘伯温被迫致仕退休,郭桓又上书为刘
伯温说情,还指斥李善长、胡惟庸党同伐异,结果郭桓被逐出京师,去安徽当了教谕,做了穷苦的广文先生。而今考满,郭桓向胡惟庸送了礼,请求内调。书信中他还就往事表示了歉意,说自己误解了胡丞相,把他看作心胸狭隘之辈,而今冷静反思,方知丞相有容人之量,刘老先生其实也错看了丞相。
胡惟庸因刘伯温之死,心中正自害怕有不利于己的舆论。而今刘伯温的故旧主动弃嫌修好,正是求之不得,于是胡惟庸便向朱元璋推荐了他。 朱元璋一怔:“郭桓不是与爱卿有隙,而为刘先生的故旧吗?”
“万岁只问臣谁堪户部侍郎之任,并未问谁与臣有隙啊!”
朱元璋笑了,心中暗道:这个老滑头,又想以此显示度量,若我不准,传出宫去,反显得他于刘伯温之死毫无干系,而显得我于刘伯温一干人心存疑忌。我若采取主动,则叫他的心计化为一场幻梦。
他于是唤来在殿外当值的太监,对他说道:
“郭桓耿介傲岸,为刘伯温先生辩解而遭贬
职,受了委屈,朕甚悔之。今擢升郭桓为户部侍郎,以彰忠直。汝明日持了朕的诏书,速去安徽将郭桓宣来。”
按照宫中规矩,诏书应由皇帝口授、专门草诏的官员草拟好了,再交皇帝过目修改,再行誉正、将副本留在中书省,将正本盖了皇帝宝印,再发付中书省施行。但朱元璋惯于打破常规,不受这些条款约束。他当下亲笔写了诏书,盖了宝印,交付太监,并以太监为钦差大臣,前往安徽,宣郭桓入京听用。朱元璋一时之计,倒破了他自己立下的不派太监为钦差离京外干的先例。 太监捧走圣旨后,朱元璋与胡惟庸商量起河北、山东的救灾事宜来。因河北与辽东相接,北元大将纳哈出拥兵数十万,占据金山,不时骚扰辽东。若河北不稳,辽东定会震动,对北部边防造成莫大威胁。而今北平之外一片泽国,漕运不通,粮食运不进城,守城将士人心惶惶,朱元璋怕北方有变,这才严惩救灾不力的赵乾。然而,严惩赵乾又有什么用呢?而今最急迫的,是把粮食运往北平和辽东,稳
住那里的局势。
胡惟庸了解出身贫苦的皇帝最恨官吏不顾人民死活,不关心农民疾苦。皇帝曾多次晓谕群臣:“四民之中,农民最劳最苦。春天鸡一叫就起床,赶牛下田耕种。插下秧子,得锄草,得施肥,烈日下汗水直流,劳碌得不成样子。好容易巴到收割,完粮纳税之外,所剩无几。若遇水旱虫蝗灾荒,全家着急,生计无法。由此可知,农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富强,社会安定;若农民缺衣少食则国家贫穷,社会动荡。” 由于朱元璋深知农民疾苦,又深明农民的安定与否于政权的巩固与否影响巨大的道理,因此,他对发展农业生产抓得很紧。立国后,除了移民屯垦、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的发展农业外,朱元璋还要求所有管理民政的官吏亲自督视农业生产,把增产作为地方官考绩的主要内容,增产者擢升,减产者降罚。为避免官吏虚报浮夸,朱元璋又规定,有伤灾不报者、有虚报欺君者,都处以死刑。为督促农民抓紧农时,又每村置鼓一面,置一老农于农种时月之五更击鼓劝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