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唐皇帝李治_小妖的菜刀【完结】(830)

  “下辈子,相公,妾身能再做你的妻子吗?”

  “若真的有轮回,我答应你,这是我欠你的,自然得还。”

  “嗯。”

  萧氏轻轻点头,心满意足了,跪爬在李恪脚边,像个温柔依人不肯走的孩子。

  ※※※※※※※※※※※※※※※※※※※※※※※※※※※

  “我跟当今皇帝是兄弟,同父异母,我们共同的父亲是李世民,我的母亲是杨氏,隋炀帝杨广的nv儿,她的母亲你一定听说过——长孙皇后,天下人人称道的贤后。

  小时候我跟稚奴关系很好,或者说稚奴和谁的关系都好,我平生少有佩服的人,父皇算一个,祖父李渊、外公杨广加在一起来也就是半个,剩下半个就是他了。有一次在课堂上,父皇亲自来看我们,考校我们学问,当时说起学问,四书五经大哥读的最好,书画鉴赏评论无人能过李泰左右,至于我,骑马shè弓琴棋书画样样通样样jīng,可样样都被人压了一头,骑马我比不上王方翼、shè弓我比不上裴行俭、琴棋书画,不提也罢,可是比起稚奴来,任何一个人都敢说是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他甚么也不懂,可又爱打岔,每次孔颖达说《中庸》《礼》的时候都会跳出来,大加斥责,和孔颖达吹胡子瞪眼睛,最后无不完败,面对孔夫子引经据典,小九要不就是装听不见,要不就故意打岔,最后恼羞成怒说不知道,然后就独自生闷气了。

  那时候孔颖达是最开心的,更将军打了胜仗一般,这样的学生,本是老师最讨厌的,可你要是让孔颖达选,他张口就会告诉你,他最喜欢最得意的学生就是稚奴。

  那时候有,父皇突然驾临,从大哥到一众大大小小的兄弟无不上前见礼,唯独稚奴睬都不睬的继续趴在桌上睡午觉,理都不理,还流了书本上大半都是口水,被父皇揪起来,若是老七小八他们,估计造就跪下来请罪了,不想稚奴居然敢跟从父皇手里挣扎出来,还理直气壮的道都是自家老爹,客气甚么,打个招呼不就得了,又不是大不了的事。你知道当时父皇甚么表情吗?”

  “一定是很高兴。”萧氏有点不可思议了。

  “哦,为甚么这样想,难道不该雷霆大怒吗?”李恪有点惊讶的看着恬静的萧氏。

  理所当然的摇摇头,萧氏细声道:“难道相公不觉得,父子就该是如此的吗?皇家少有天伦之情,先皇有曾经在玄武mén……他应该对这种天伦之情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敏感,所以妾身若是自己换做母亲,琨儿如此说,虽然无礼的很,可也说明他依恋我这个做娘亲,嘴上妾身会教训他一顿,可心里一定是很甜的。”

  “是吗?”

  “应该是的。”萧氏对着难得露出mí茫之sè的丈夫点了点头肯定。

  “你说的是对了一半,父皇从后来看确实很高兴,但当时我们这些皇子都在场,他一个父亲又是做皇帝心里高兴面子上也放不下来,就说要考校小九一个问题,答对了,小事化了,答不对,禁闭半个月,半步也别像溜出大明宫。当时小九立马焉了,无奈的接受了父皇的提议,可结果是,本来是两个人的一问一答,却不知如何,被小九三句两句就让父皇起了一起考校我们的大比拼了。”李恪有点说不出的感慨味道在里面。

  萧氏皱着眉头道:“那先皇出了甚么题目呢?当今皇上还有相公又是如何作答的呢?”

  李恪难得的摸了摸萧氏的一头秀发,念出了一句话,堪称惊雷。

  “如果你是这大唐的皇帝,你会如何治国?对待臣子?”

  mén外已漆黑一片,漫漫长夜就要到来了,可萧氏觉得自己像在做梦,先皇居然拿如此近乎“大逆不道”的问题,这,萧氏实在无法想像当时的情景。

  李恪深吸一口气,闭目养神,再睁开之时,已是一片清明之sè,娓娓道来,说道关键的时刻更是近乎一字一顿。

  “当时我们一切看向了大哥李承乾,包括小九好友状似不怎么在意的父皇,大哥的表现实在很差,脸sè铁青苍白,竟都在脸上闪烁,差点就要冲上去找父皇理论了,事不关己,那是还不明白皇位的至高无上,只觉得大哥没出息,第一个跳出来说话的是李泰,那个蠢货,居然说乾纲独断,将一切权力收归皇家所有,对武将加倍防范,文官日夜监视,这样哪怕皇帝昏庸,这天下也是李家的,哼,若听到此话的是晋惠帝之类的笨蛋也就罢了,可在父皇面前如此说,就当真可笑了,父皇一生都以君臣相宜为人生最大的骄傲,极其享受天可汗的尊容,他这一套,整个大唐还不给nòng成了人xìng莫测有口难言的恐怖统治,离国灭不远。”

  “那相公如何说的?”萧氏只想知道当时李恪说了些甚么。

  李恪脸上终于有点别的表情,那是一种苦涩。

  “我自以为回答的很好,可现在回头再看,那次,我们所有兄弟都输给喜欢和孔颖达吵架,喜欢子啊孔颖达课上睡觉,被叫醒了还敢发脾气的小九,当时,我是如此说的。

  “父皇,儿臣以为,人立于天地之间要宽容大度,凡事莫斤斤计较, 我汉家有言‘忍一时风平làng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为帝者切记要虚怀若谷、胸襟宽阔,“虚”、“静”方能心无旁骛,得失不计、宠辱不惊,唯有此才能一步步走进治国强国的庙堂,若心胸狭隘凡事计较势必横气填胸、心气浮躁又怎能进入治国,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便在于此了,所以‘治国,德为先’就是这个道理。夫子常告诉恪‘小成在于勇、中成在于智、大成在于德’,无论治国还是作其他事情yù取得大的成就,盖莫过于此大道。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