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咽,倒要见识一番,是难吃到如何程度?所以双双点头,欣然接受。
到得饭桌一看,却不免失望,四莱一汤,有鱼有肉,雪白的馒头;也不是如他人所
传说的“脱粟饭——”仅仅去壳,不曾舂过的黄糙米饭。万斯同疑团莫释,心里不好过;
便借故走了出来,向汤斌的老仆汤桂问道:“你家主人,平日也是这样的饭食?”
“万老爷在说笑了!”汤桂有些诧异似地,仿佛嫌他这话问得多余,“逢年过节也
不曾有这样的饭菜。今天是待客,不便过于简慢。”
“那么平日吃些什么?”
万斯同一面说,一面去揭一个冷纱的菜罩,只见吃剩的冷饭残羹是:半碗黄糙米饭、
一碟拌生豆腐、一碟豆腐乳,还有一样也是豆腐——青菜豆腐汤。
看清了真相,万斯同不再失望了;但是,他又隐隐懊悔多此一看,因为看了心里一
阵阵酸楚。
“你倒也不嫌清苦?”他问汤桂。
“我家老爷都不嫌苦,我们做下人的哪里敢嫌?”汤桂又说,“吃惯了倒也不觉得,
青菜豆腐也蛮有滋味的!”
“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万斯同摇着头走了。
回到席间,反是他食不下咽。汤斌待客甚诚,但不善酬酢,而且理学家特重行为的
规矩。孔老夫子那套“席不正不坐”、“食不语”的教训,汤陆二人都是自然而然地遵
守着,所以宾主三人,默默地吃完了一顿饭。看着雨下得大了,汤斌提议煮茗作竟夕之
谈;客人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情,表示同意。
“潜翁!”汤斌字潜庵,所以万斯同这样称呼他,“令堂殉难一事,义烈芬芳,却
不知其详,今天正好请教!”
提到逝去的母亲,汤斌忍不住要掉眼泪;用手指拭眼角,从他的家世谈起。
汤斌是明朝武官的家世,原籍滁州,在英宗正统年间方始迁到河南睢州。
清官册
2、节母之子
--------------------------------------------------------------------------------
汤库的祖父,单名一个宽字。明太祖起兵,在滁州的汤宽投入帐下,做个小小的养
目,名为“总旗”。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汤宽升为管一百兵丁的“百户”;是最低级
的武官,驻地在广东电白一带。
明朝的武官是世袭的,汤宽的儿子汤铭袭职仍旧当百户,但驻地不同;被调到中都
——明太祖的家乡,驻守中都都城金川门。
汤库是汤铭的儿子,以战功升为“千户”;驻地由凤阳调到河南归德府的“睢阳前
卫”,从此汤家在睢州落籍。一传汤英,再传汤讳卿;那于汤家最恒赫的一位武官,因
为平巨寇王堂,定汝南之乱,又调到宣化府抵御鞑靼入侵,积功升到“指挥佥事”,世
袭骠骑将军,最后的官职是“中都正留守”;那是他的曾祖父汤铭服官之地,但职位已
大不相同,“正留守”是守卫凤阳的指挥官。
汤讳卿有两个儿子,长子袭职,次子名叫希范,另外在仕途上发展,当过山西赵城
的县丞;那就是汤斌的曾祖。
汤家在那时,已成睢州的巨富,但家内宽厚,乐善好施,而且不废诗书;汤武臣家
世,到了汤斌的父亲,几乎完全改观了。
汤斌的父亲行之,名叫祖契,字孝先,号命式。从小是个神童,对于诗经的造诣甚
高;中过秀才。为人慷慨热情而有侠气。他先后娶过三位太太,第二位太太姓赵,在天
启七年生下一个儿子,就是汤斌,字孔伯,号潜庵。
在汤斌十一岁那年,遭遇了一场家难。有个豪绅趁他祖父去世,夺了他家的财产;
而其时流寇如麻,已成乱世,没有道理可讲,汤祖契只得忍气吞声,把全部希望寄托在
独子身上。
破家以后买不起书,汤祖契手抄《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以
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数百篇,亲自课子;寒夜青灯,书不读熟,父子俩都不睡觉。这样
五年下来,另一场大灾难,又降落到他们父子身上。
崇祯十二年九月,陕西的官军打了一个很漂亮的胜仗,大破李自成于函谷关,他的
部下死的死、投降的投降,李自成带了少数人逃入崤山;四面被围,饥寒交迫,李自成
走投无路。几次上吊,都为他的养子李双喜所救。
既然死不成,便只有突围,李自成下令,把所掳掠来的妇女,杀得一个不留,带了
五十个人,骑马往南冲。如果合围坚守,李自成非困死在崤山中不可,只以杨嗣昌的一
念之差,放了他一条生路。
杨嗣昌是极受崇帧帝宠任的兵部尚书;此人的短处在于只会纸上谈兵;他认为自古
以来,不管围城还是围敌,一定要留个缺口;如今不如空武关一路,另外在步关内外设
下伏兵,李自成突围经过,伏兵齐发,可以一击而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