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如此这般的刁民,竟意欲造反,那么就不要怪我了。”
这便是他得出的结论。伴随着这个结论,司马懿终于下达了清野令。
魏军士卒开始大举出动,收聚民间多余的粮食,以防被吴军所用。
只是他们所到之处,已几乎寻不到任何人影。
清瑶早料到魏军这必然而来的下一招棋,也希望首领能带领民众尽快疏散。
但首领回答道,此间百姓世代扎根于此,便是死也要同这片土地死在一起。
其实,在他们决心夜袭魏营的那一刻起,此间的家家户户已决心投奔吴军,同他们一处并肩战斗到底。
得到了民众首领如此回答,清瑶,周泰,凌统皆无二话,立即着手安置百姓。
她将所有的百姓迁入了西河,涡河之间,让他们在吴军营寨扼守的要道之后重置家园。
毫无疑问,她已明明白白地宣布保护全部淮北百姓,无疑又给了魏军一记耳光。
数日后,当魏军士卒如实回报,司马懿已怒火中烧,一直白皙的脸也早已化作赤红。
而如他这般谋略高深之人,即便大怒,也能从中看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机。
“刘清瑶,你以为百姓是你最大的支持,但他们难道就不会成为你最大的包袱吗?”
司马懿恨恨地说道,他向麾下四万魏军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吞没清瑶的吴军!
西河魏军全面拔营,两天之后,清瑶已经看到黑压压的魏军旗幡从北边向吴军营地涌来。
清瑶淡淡地一笑,她知道,决定生死的最后时刻到来了。
若是放在先前,魏军断不会选择从北侧进攻,因为吴军随时可以通过左右两座浮桥转移。
可是现在,为了保护南边聚居的百姓,吴军已完全失去了机动的余地。
面对魏军的猛攻,他们只能誓守营地,坚持下去。
只是,经过涡河大战的吴军,总数只剩下三千多人,虽然百姓中有许多壮年男子都自告奋勇地加入了吴军守营的行列,总数也不过五六千。兵力已悬殊得十分危险了。
若是吴军选择继续游走在两河之间,当然能令魏军鞭长莫及,由此完成三个月的任务,也并非难事。
只是不论清瑶还是周泰,凌统,还是任何一名寻常士卒,根本没有人提出过这个念头。
因为吴军救过百姓,百姓也救过吴军,经历过这般刻骨铭心的人,生命已联系在一处,再也无法相互抛弃。
如今,数千人一条心。他们望着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魏军营盘,望着魏军在寨前布置好各种可怕的攻城器具,却毫不畏惧,因他们的勇气来自坚定的内心,来自并肩战斗的决心。
魏军浩大的进攻开始了。
先前因为夹河而无用武之地的攻城武器全部上阵了。投石车,冲车,井栏,向着吴军并不高峻坚固的营寨蜂拥而来。四万魏军轮番上阵,钢铁洪流一遍遍地冲击着吴军血肉筑成的防线。
清瑶奋战在第一线,指挥战士与魏军殊死拼杀。敌军箭射来了,便拾起来交给弓箭手射回去;投石车的炮弹投来了,便堆积起来当作一道碉堡;敌军的士兵冲来了,便指挥工兵架起工事阻挡,令弓箭手能向他们送出一波箭雨;冲车来了,便以火箭将其点燃烧毁。
更不知有多少次,清瑶,周泰,凌统抓紧每一波敌军攻势疲劳衰减的机会,身先士卒地冲出营去,将心惊胆战的魏军士兵杀回。
饶是如此,无险可守的吴军营地中,完全暴露在魏军攻城火力之下的战士们,已避免不了惨重的伤亡。
待抵挡到第三天,司马懿和清瑶都知道,营寨已经万万守不住了。
当魏军蜂拥冲破吴军的营寨时,清瑶和周泰带着完成断后任务的吴军骑兵往南飞奔而去。司马懿知道南边即是淮河,吴军无路可逃,遂挥令三军马不停蹄地追去。
不料追出五六里远,魏军惊讶地发现,又一座吴军营寨矗立在他们面前。
原因正是百姓对吴军的鼎力支持,当吴军在前线拼命抵抗魏军时,便有百姓在五六里开外新建一个营寨,令吴军在傍晚时分即将抵挡不住的时候能退到下一个营寨驻守。
司马懿脸色铁青,见夜色已晚,士兵疲惫,并且攻城武器也没有抵达,只能下令扎营歇息一晚,明日再作道理。
不料,吴军如此这般且战且退,一连持续了五天。
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少,却总能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坚守到傍晚,
再由清瑶和周泰带领骑兵奋力断后,掩护凌统领主力部队后退到下一个刚搭好的营寨。
面对如此坚强的敌人,面对清瑶和周泰一次次在九死一生中突围而出,司马懿目眦欲裂。
如今,司马懿已将淮南的吴军抛在脑后,他眼中的目标唯有清瑶一人。
这是将清瑶逼入绝境,让这个才华横溢而意志坚定的蜀汉长公主永远消失的最佳时机。
此刻司马懿眼中的清瑶,已是魏国唯一的威胁,魏国所有失去的城池,都或多或少与清瑶有关。他明白,有清瑶在一日,魏国便将永无宁日。
而清瑶,也是横亘在他一生雄心之路中的唯一大敌。司马懿相信自己的文韬武略迟早能在这个时代建立起不世功业,只是若清瑶在,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