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蔡泽引用的这两句“亢龙有悔”、“飞龙在天”,都是《易经》开篇第一节的,可见这家伙不甚好读书,读书也只读了前两页。
范雎心想蔡泽的陈词滥调也不过尔尔,就凭你个道家的“亢龙有悔”,我就一下子迫降,把相位让给你吗?哼哼,你书背得不错,可那又怎么样!
蔡泽又举出真实的例子吓唬范雎:“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他们三人的死法,您还记得吧。”
范雎当然知道,这三个人死得都很难看,两个是被车裂了,一个是剑抹了脖子,都是因为不能急流勇退,终于死在事业的顶峰,没能安全下庄。
范雎明白蔡泽的用心——他岂不知道道家的道理,但是偏要和蔡泽唱反调,极力鼓吹这三个人死得好:“这三个人死得很好啊!都是忠义的最高顶点,人臣的最高典范,虽死又有何惧。人固有杀身以成名,视死如归,何为不可哉!”
范雎是豁出去了,死也要死在工作岗位上,硬是不退休,哪怕八马分尸,看你怎么抢我的相位。
蔡泽一下子没词了,只好胡说一些很含糊的话,什么“主圣臣贤”咧,什么“君明臣直”咧,都和论点不搭界。范雎冷笑地看着他,以为不值得反驳。蔡泽胡说了半天,才逐渐找回了自己的思路,讲道:“留下了历史芳名却不幸被五马分尸,固然值得敬佩,但无论如何,不如身名俱全,是上上选择。”
“这话倒不错。我同意!” 范雎说。
俩人的氛围稍微融洽了一些。蔡泽又说道:“您还记得白起吧。楚人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与楚人战,一战而克鄢陵,再战而烧夷陵,又北攻强赵,坑马服君之子,诛屠四十万之众,却不知明哲保身,遂赐剑自刎于杜邮。我们得到这样一个道理:功成而不去,就该倒霉了。从前越国范蠡就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超然避世,带着漂亮美眉绝迹江湖,勇当一方大款,颐享天年。
“今天,相国您功彰万里之外,威盖四海之内,声名光辉传于千世,正是商鞅、白起、吴起、文种最风光的日子,您却不早行考虑变化,窃为相国所不取也。所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进退盈缩,与时变化,谁不懂这些,终将‘亢龙有悔’(飞得太高,摔死了)。”蔡泽的舌头像一把抽打着空气的鞭子,“当初,苏秦、智伯都是比您还聪明的人,躲死避祸的道理他们也都懂,技巧也都会,但就是一味惑于功利,贪求不止,终于苏秦被车裂于齐,智伯断首于晋。如今您的功绩虽大,却没有苏秦、智伯、商鞅、吴起、文种的功绩大,可是您的私家之富、官爵之贵,已经有过于这五人,所以您的危险也将更大,死得将更难看!”
范雎听到这里,完全已被反方同学的发言所吓傻,巴不得立刻让出相位,生怕晚了一步,自己也像苏秦一样,第二天一早被抓出去车裂,为天下所笑。
第二天,范雎一大早就赶紧起来洗脸,生怕出门晚了会被车裂——他急着去交辞职报告。范雎瞥见青铜的镜子里,自己的容颜也确实苍老了。他幻想着微雨寒村的图画:一枝夏日清晨的花开在野外人家的房檐下,花的瓣上没有露水,他在花下扶着老婆和小蜜徜徉。这是他想像中的退休生活。功利的樊笼困得我太长久了,我累了,我不知道,自己比一只黎明跳闹的黄鸟,是否来得更聪明。
范雎急急地找到秦昭王,准备把自己的相位献出去,避祸保命:“大王,臣昨日见了一位燕国辩士,此人对于三王五霸的功业,有真知灼见,足以担任秦国相国,臣请避贤让位。”
秦昭王觉得范雎能这样引咎辞职,最好。郑安平、王稽叛国事件,弄得秦昭王很被动。杀了范雎不好,不杀又枉了法,不如让范雎先下野,躲开舆论的攻击,于是他接受了范雎的辞呈。范雎摸摸脑袋,硬硬的还在,欢天喜地地回家,漫卷诗书喜欲狂地收拾去了。
可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范雎想退出江湖,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怎么退出江湖。按湖北出土的秦竹简《编年记》记载,范雎是在公元前255年死掉了。秦简上说:“昭王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
秦昭王还是把范雎杀了。范雎的死,显然是受王稽叛国案牵连的,所以俩人名字也连在一起。
蔡泽片言只语,夺得了秦国的相位,但随后他就运气不佳了。
事实证明,过于草率地急速提拔蔡泽,对蔡泽本人和秦国都是不利的。秦国是个赏功任官的国家,从前,张仪、商鞅、范雎等布衣相国,都是先当客卿,经过了若干年的考查立功之后,才逐步提升为执政相国的。而蔡泽则无功受禄,舆论不服。于是蔡泽根本调动不了自己的属员和朝内大臣,大臣们纷纷运动,想把他搞下去。蔡泽成了瘸腿的鸭子,只好在数月之后,主动辞交了相印。
后来,蔡泽逗留在秦国,伺机建立点儿功业。到了秦王政时期,他终于出使燕国,吓唬燕国人一番,把燕太子丹调到了秦国来作人质,算是为秦国谋得了燕国这个盟国,有助于执行远交近攻的路线。蔡泽因为这些“功劳”,大约总不至于继续饿着肚子,作流氓无产者了,被封为“纲成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