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安好,只是我爹收瑾儿为徒,对瑾儿十分满意,时常挂在嘴边称日后瑾儿定能成为一代大儒。”
郭嘉表情诧异,十分精彩。
以前郭烨也跟着蔡邕学过一段时间,但是蔡邕对郭烨顶多只有爷孙之情,从未开口夸赞过郭烨一句。
正因如此,郭嘉认为蔡邕可能仍旧对他有意见,所以对他的孩子,没什么好感。
原来不是这个原因,问题出在郭烨身上,是郭烨对蔡邕的教导不感兴趣吧。
或许在文学资质上,郭瑾的确比郭烨有天赋也说不定。
“瑾儿还不到四岁,你爹还真敢夸下海口,兴许等瑾儿再长大几岁,哼哼,到时候你爹可别哭。”
郭嘉嘴上和心里都不安好心。
孩子大多都是这样,小时候懵懂听话,等到了贪玩的年龄后,大人想管也管不住。
“嘿,这可说不准,要不是姐姐拦着,我爹早就把瑾儿留在他身边,寝食不离。”
蔡琰颇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
益州上至官员,下到士子,对郭嘉和蔡邕面和心不合的关系心知肚明。
说到底蔡邕只是和荀彧的出发点一样,都是要保大汉江山而已。
在郭嘉没有正式扯起大旗要推翻汉室江山时,二人不会正式摆出你死我活的架势,就和董卓乱政一样,董卓一日不废刘协自已称帝,蔡邕只能委曲求全在董卓手下做官。
郭嘉不强迫蔡邕出仕,所以蔡邕可以自由地在百家学堂担任儒学讲师。
这些年,蔡琰也彻彻底底摸清了郭嘉的脾性,他虽然杀伐果决,终究还是会顾念情理,就算有一日与蔡邕决裂,郭嘉充其量就是将蔡邕软禁,绝不会痛下杀手。
“夫君,乔家姐妹可是在成都翘首以盼望眼欲穿哪,夫君承诺过迎娶她们,如今可是食言了哦。”
郭嘉苦笑不已,的确是辜负了她们一片深情。
“唉,这事是我的错,来年春天过了之后,我返回成都就操办此事。”
要不是关中出现战机,郭嘉也许在秋天就和大乔小乔完婚了,成大业者,公私分明,公事为先。
“为何不让她二人来长安呢?眼下长安比不上成都,可五年后,十年后,长远来看,移居长安是势在必行的吧。”
蔡琰手掌抚在郭嘉腮帮处,温柔地来回抚摸。
荆州刘表一日不死,郭嘉攻打荆州就师出无名。
从战略上看,拿下关中后,郭嘉完全可以将益州作为后方根据地,从关中进取中原。
加上长安这个大汉西都的政治地位,郭嘉移居长安似乎十分必要。
二人相处近十年,可都正值风华正茂,郭嘉捉弄地捏住她的鼻子,蔡琰摇头晃脑甩开他的手之后,张嘴咬住他的手指,摆出一副恶狠狠的表情。
“媳扫儿,你太天真了。”
第三十四章 如意算盘
关中和益州如今都是郭嘉的属地,他把治所安在成都和长安,都在他的一念之间,可如果真的把治所从成都移到长安,引起的连锁反应是难以想象的。
蔡琰听到郭嘉说她天真,咬着他手指的牙齿用了用力。
“嘿,你还真咬啊。”
郭嘉感到手指微微发疼,想要从她嘴巴中抽回来。
可是蔡琰却笑眯眯地在嘴中用小丁香舔弄了一番他的手指,然后才松口。
“你是想白日宣yin吗?”不跳字。
郭嘉看着手指上晶莹的口水,绮念丛生。
这个时候,要不了一时半会儿估计就有下人来请他们去用晚饭,蔡琰可不敢胡闹,捧着郭嘉的脸嬉笑道:“谁让夫君说妾身天真,难道移居长安不好吗?”不跳字。
长安的政治意义,长安的战略意义,蔡琰都看得出来,或者说任何一个谋士都应该看得出来,可是无论是徐庶,还是法正,甚至新晋谋士来长安就职的庞统,都没有向郭嘉提出过将治所移到长安的建议。
“媳扫儿,凡事有利弊,在你眼中,迁居长安对我有百利,可在我眼中,是百害无益。”
郭嘉抱着她,若有所思。
蔡琰一听,心中有些不服。
“夫君真是夸大其词,夫君若将治所迁到长安,既可加快关中复兴,又可为日后进取关东早作准备,难道妾身说错了吗?”不跳字。
郭嘉望着此时表情倔强的蔡琰,会心一笑,点头道:“没错。你说的对。那我反问你一句,如果你是袁绍,你是曹操,你是刘表,你此时会怎么看我将治所安在长安的举动?”
蔡琰秀慧,一点即通。
无可厚非,她是才女,她也有着不俗的才华和见识,可她总会忽略一些细节,看得清局势,不意味着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
“从内部而言,我的根基仍旧在益州,益州百姓和益州豪族,甚至益州想为我效力的士子,他们拥戴支持我,若我将治所迁到长安,是削弱了我与益州的联系,日后关中复兴,我与益州的联系就更加脆弱。”
郭嘉似笑非笑地望着蔡琰,醍醐灌顶一般的蔡琰瞪了眼他,这一层,是她没有想到的。
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是一个上位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更不能被小利小胜蒙蔽了双眼,狂妄自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