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容我以后再作解释吧。
现在,该起身离开这儿啦!
第四卷 蒙山天地心 简语
(约公元前495年——公元前 ?年)
-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是以成神明。」
——荆门《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第01枚
-
卷引
这是我人生的最后一卷,也是作为一个新的历史角色开辟的全新生活。
在世俗道路上。我是一个能进进退退的人,从贵族之门,到天子近臣,经历了人生的高峰,也瞬间滑落到低谷,变为“叛逆”分子、“逃犯”,乃至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若没有良好的心态,坚韧的意志,退守的功力,我以及老家大小恐怕皆难保全。
今人爱谈什么养生或长寿之道,我看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得学会保住生命,才有生可养。在春秋时代,那个人称“乱世”的环境下,你得学会退守才能保命,虽然有人退守了,不一定能保命,但若没有退守,生命顷刻间就会烟飞灰灭,有再好的养生之道也无用处。
当然,人活着总得有点精神和进取之心,但这种精神与进取之心,不必体现在物欲和仕途上,而是提升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磨砺一种穿透时光的生活。
人积极地为社会服务是多种途径的。
有人总爱批评我的“无为”思想与“消极遁世”的生活,那是因为他还不懂我。
如果我真的是那种狭义的“无为”或“消极逃世”,还会留下“五千言”著述吗?
前面说过,生在乱世,我们卫不了国,治不了天下,但总还要想方设法地保全家庭或找个安身立命之处。这不是积极作为又是什么?再说那“五千言”道述,通篇都是对自然、社会的本质认识及“和谐”天下的建言树语,这难道是消极作为了吗?
任何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明则保身,但求无过”,那世间就有“大和谐”了。
现代人如何做到这些呢? 且冒昧地多说几句:
一是不要看重官位,登高必险,何况中国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真正科学、民主选举的机制,官职多是用钱或靠人际关系堆积起来的。爬得越高,若官场一旦地震或贪腐露馅,就跌得越惨。老百姓不会有半点同情你,甚至骂死你,转眼间你就会在牢笼里乌乎哀哉、遗臭万年!
二是不要迷信金钱,能过日子就行。要做到这一点也实在不易,你没有一种学识修养,没有一种大智慧,恐怕保不准你以及你家人有这种良好的心态,一句话,攀比之心害死人!一个成天和别人比来比去或争权夺利显美的人,怎会有安平的生活?
三是要少食多劳忌游。现代人大多是吃出来的病,坐出来的疮,以及玩丢了的命。
一个人没事到处瞎逛干什么? 现在网络或视屏这么发达,玩遍天下没家好,偶尔出门游游就行了,何况整个世界已趋同了。中国人这么多,若每个人都到所谓“名胜”之地或他乡串一次门,那得把别人家门坎踏穿,何况现代交通杀手日夜在伺候你。每个人出游,无论是天上地下还是水上,都得有那种“前脚迈出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踏回来”的勇气。
......
呵呵,这些俗烂建言还是少说为佳,它恐怕与当今的“旅游热”以及某些发展思路不太相紊合。
可以说,人类还没有吃够亏。
现在天不蓝,水不绿,食有毒,可“发展”的步伐并没半点止歇,我们还能跟子孙留下点什么,或让自己的精神、身体卫生一些么?
这也是长寿之道呀!
也罢,讲这些话,已文不对题了。
第廿六章 鄀都烟云 简语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第33枚
第廿六章鄀都烟云81关于楚国
鄀郢。
位于荆山与汉水之间。
南距暂时废弃的楚都纪郢两百余里。
地势如丘。
作为楚国的新都城,是在吴破楚后的公元前504年迁移的。史载为“迁郢于鄀,而改纪其政,以定楚国。”(《左传.定公六年》。)
这时的楚国在惨遭吴兵的践踏后,痛定思痛,以忧代乐,宽厚于民,百姓也比较团结,发奋再崛起。
只是作为一个病态的大国,仇恨在燃烧,疯狂地越过边界,报复那些曾助吴肆虐的小国,如前面讲的,在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楚国约合随、陈、许三国向蔡国进攻,把他们打得一塌糊涂,迫使蔡人哭着迁都。
所以久居楚国边地,军事频繁,不太安宁。
辞别下城父后,我们李氏全家,继续南下,在相对安全的楚国鄀郢郊区找了一块土地,算是定居。
当然,这也要感谢楚大夫陵尹喜将军的倾情帮助、安排,周边乡民也十分友善。
这时,李氏一门,日益繁衍,且和谐有序,各尽其力、各显其能地生活。
长子李宗早已与应儿成婚,既经营小家,也照顾大家。
箫儿已出嫁给陵尹喜的小儿子陵昭,算是生活无忧,并能常回来看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