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意思是:
我的弟子(我没有弟子,只有简儿随从,他把自己隐名了)出去打柴,遇见孔子,马上回来告诉我说:“爹,那里有个人像在找您,他上身长下肢短,背微曲而耳朵向后,目光如充满天下,不知道他是什么人?”
我说:“哦,你忘了,是孔丘,就叫他进来吧。”
孔子来了,还未纳拜,我劈头就说:
“丘,除去你矜持的态度和你的智者的容貌,就可以成为君子了。”
孔子揖让而退,局促不安地变色而问:
“先生,我的学业可以得到长进吗?”
我未顺着他的话说,反问道:
“不忍受一世的伤害而轻视了万世的祸患,还是固陋呢,或是谋略不及呢?
“以媚悦施惠于人,而是轻视终身的耻辱,只是中人所达到的地步!以名声相招引,以隐私相结纳。与其赞誉尧而非议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停止那种赞誉。
“违反自己的本性无非是损伤,扰动用世的心灵无非是邪念。圣人不得已而兴起事业,所以往往成功。为什么你总是有意地骄矜于自己的行为呢?”
......
这一连串的训话,把孔子砸蒙了,他歉歉地说:
“啊,真没想到,这是先生第一次对我发这么大的火,让我好好想想看,一定得好好想想啊!”
“......”
我忽然不语了,孔子反而低沉地念叨起来:
“先生,其实我这一路撞来,都十余年了,总遭世人不解。我越来越不知是我学说本身出了问题,还是世人不识不知?如今看来我的‘仁义’本身好像没有问题,也许它仅仅是局部学理吧,不具有永恒的治世效应,现在各国都在为争霸而在兴起改革,欲意打破旧的礼义道德,我的思想可能是太守旧礼而僵化了。”
我仍不再言,摇着扇子,以耳续听:
“先生啊,我这次之所以不怕周折,千辛万苦地寻来,也算是走投无路了,请先生千万不要废弃您的不才弟子......”
孔子满头大汗,真的有惭颜愧色,而且眼含泪水。
也算是精诚所至,难乎为其“道”。
我想对于丘来说,一记重锤就够了,何况他走到如此狼狈的地步,只要迷途知返,亦算可贵了。
于是,我软下心来,呼子玉倒茶,安置他落坐。
第廿七章孔子五访85笑拉家常
晚饭前。
子玉尽最大努力,来招待这位风尘仆仆的远方客人。
就说在陈国广乡一别,也有十余年了。
子玉也常聊到孔丘,说他有君子之相,只是时运不济而己。
我说,学问不仅在用,而是用了如何?像他这样周游下去,即使被人尊为圣人,也是千年是非之人。他的学说,总让一部分人得利,另一部分人受到伤害。而且容易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或粉饰自己,或作为攻击他人的工具。为什么他不能站得更高、想得更远一点呢?
或者说,我与他的“道”正好相反,正如在一间废弃的房子里,我们一进一出,一里一外。进去了就是一个不能贯通的死屋,或把人逼到死胡同,而出来了就天地宽阔,能恢复人之本性,归于自然。
你看,丘儿种田吗,丘儿识禾吗?他一生奔波,为“周礼”、“仁义”摇旗呐喊,曾留意过家或为人的根本吗?他的许多言论,都是帝王哲学,只教君王如何管住臣子、上人管住下人,即使有几条怜悯民语,也是出于保护君王位势,他本人也有些平民观点,就是没给他们出路,尽教导他们忍耐、克己,那是违反人性、异化社会的东西啊!
......
“先生,您又在作何想,身若槁木?”
孔子忐忑不安地问,把我拉回到现实的孔丘对面。
我微微一笑:
“我正在想,想你呢!”
“想我?弟子不敢当,”孔子脸红道,“弟子好惭愧啊!总在步您的后尘,平生总追不到您呀......”
“哪你又是怎么追来的呢?”
我宽然地开了一句玩笑。
孔子马上又揖礼一番,解释道:
“说来惭愧,自见楚昭王未用后,我对自己的作为也感凉心,思想颇为迷惘。本打算立马回国,从小事做起,再不好高鹜远,不料在半路上得一经书,从未看过——
“其言字字如金,令人天宽地阔,但细赏语句又似曾相识。
“细问之,名曰‘老子言’或‘道经’, 原来如此!
“老子不就是先生您吗?
“我曾去过广乡,有人说您已骑青牛西去,恐怕已在秦国之外了,但此经书又为何在楚地出现呢?
“弟子知道,先生向来变化无常,神龙见首不见其尾。我决心踏遍楚地,也要见先生一面,若获得聆教,便回国再修身立志,安享天年。”
孔子一脸诚恳,似无半点虑情假意。
“那你怎知我在郢郊呢?”我还是不解。
孔子狡黠一笑:
“先生既为隐逸之人,常言道:小隐于山,中隐于市,大隐于朝,这雄楚之王都周边,不正是您归隐的绝佳之处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