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观点出发,他下令“裁礼之九拜为三拜,革乐之五音为一音。令 于国中有不遵者,族”⑤。
西夏音乐经过元昊更张之后,早已不是唐末的遗音。但任何文化都 是一定观念形态的反映,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化,必须适应当时的经 济基础,音乐当然也不能例外。随着西夏封建经济的发展,党项族汉化 的加深,西夏音乐到仁宗仁孝期间,再一次发生了变革。公元1148年(人 庆五年)仁孝命乐官李元儒采用中原汉族乐书,参照本国制度,修定乐 律,“历三年始成,赐名新律”①。李元儒等也因此升官。经过这次改革, 西夏音乐由于吸收了较多的汉族音乐的养料,从形式到内容更加丰富 了。
西夏音乐不仅深受汉族的影响,而且不少汉化较深的党项羌人,还 能直接唱汉族歌曲。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沈括,任职鄜延时,曾 作过几十首“凯歌”,令他的士兵歌唱,其中一曲云: “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
①《西夏书事》卷12。
②《西夏书事》卷12。
③同上。
④《西夏书事》卷12。
⑤同上。
①《西夏书事》卷36。
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②。
这里的羌人,指宋夏沿边的党项羌等少数民族。不仅宋夏沿边的党 项羌人能唱汉族歌曲,而且在西夏境内的党项羌人,也大都能唱汉族歌 曲。尤其是对北宋中期的着名文学家柳永所作的词,几乎家喻户晓,人 人爱唱。所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③。说明汉族诗词和歌曲在西 夏流传甚广。
西夏统治者为了发展音乐,还设有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蕃汉 乐人院》属“末等司”④。该机构的设立,表明在西夏存在着两种音乐, 即蕃乐与汉乐并存。自立国后,经过100多年发展的西夏音乐,其乐器 种类很多,据《番汉合时掌中珠·人事下》的记载有三弦、六弦、琵琶、 琴、筝、箜篌、管、笛、萧、笠、筚篥、七星、大鼓、丈鼓、拍板,等 等。表明蕃汉乐人所用乐器,已经相当齐全了。
由于西夏音乐,吸收汉、吐蕃、回鹘等众多民族音乐之长,逐渐形 成自己的特色,因此,深得汉族人民,尤其是统治者的喜爱。公元 年(元丰六年),宋神宗召见宋夏边境投降的蕃乐人42人,“奏乐于崇 政殿”①。表明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西夏音乐,作为文化交流的内容,反 过来给予宋朝以影响。
西夏音乐不仅影响四周邻国,而且对元代音乐的发展,起了一定的 推动促进作用。蒙古灭夏后,西夏音乐,经过高智耀的推荐,为元朝所 采用。元朝统治者在其政府机构中设有昭和署(后改名为乐府署)管理 河西(即西夏)乐人,表明元朝统治者对西夏音乐的重视。
三、绘画与书法 西夏绘画大体上可分为壁画、木板画和岩画等。所谓壁画,指的是 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玉门的昌马石窟,酒泉的文殊山石窟,张掖 的马蹄寺石窟,银川的须弥山圆光寺石窟,内蒙古的百眼窑石窟中的壁 画。在这些石窟的壁画中,保存得最集中和全面反映西夏早、中、晚期 壁画特点的则是莫高窟和榆林窟。
莫高窟的西夏壁画以西夏早、中期最多。其画法继承五代、宋初的 壁画传统,人物很少创新,但花饰图案却相当精美。如莫高窟三○一窟 顶部的团龙藻井(窟顶装饰图案)中央为团曲龙形,四角配以朵云,构 图立意新颖。此外,如保相花图案、交技卷草图案都勘称精美。至于有 一种波状卷云纹边饰(以一条波浪式的藤蔓为主干,两侧派生出像忍冬 草形的卷云纹),因为构图简单朴素,成为西夏广为流行的装饰图案。
莫高窟的人物壁画,数量较多。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是四○九窟东壁 的王者供养像。该像身高167厘米,头顶高冠,身着龙袍,腰束玉带, 手持长柄香炉。前立一童子,高70厘米,服饰华丽,当为王者眷属。男 像后有侍从7人,其身材大约只有王者的一半。作者试图以身材的大小 来表现人物的尊卑富贱的差别,但这种画法却违反了现实生活,充其量 ②《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
③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卷3。
④《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10,《司序行文门》。
①《宋会要辑稿》第102册,《职官》22之33。
只不过是一幅迎合封建统治阶级意识的人物画。
与莫高窟的人物画相反,榆林窟的人物画精品较多。如第二窟的壁 画《水月观音》构思巧妙,造型杰出,画技精湛,为世人所倾倒。该画 继承了中原的传统画法,它将人、神融为一体,将山水和人物有机地结 合,运用勾描皱擦、点染等技法,使画面达到了很高的意境。
除《水月观音》为世人交口称赞之外,榆林窟第三窟的《千手千眼 观音像》也很有特色。它反映了西夏的现实生活。在观音像的法光中左 右对称地画有《打铁图》、《犁耕图》、《踏碓图》、《酿酒图》。此 外,还绘有锹、镐、锄、犁、耙、斧、锯、锛、剪尺、规等农业手工业 生产工具。这些画给我们再现了西夏社会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较多场景, 从而为我们今天研究西夏的经济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