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宋军缺乏统一指挥,领兵将领未能协同作战,也是失败的重 要原因。
按照宋神宗的要求,宋军将领应当服从李宪的统一指挥,各路大军 应当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但进军的实际情况却是各自为战。五路人马 除刘昌祚与高遵裕两军先后攻抵灵州城下外,其余各路均不能按期出兵 和到达目的地。如种谔所率之军,按照原定计划,本应从鄜延西进,会 师灵武,但“谔迂枉不进”②,竟率师至银州、石州和夏州,迁延时日, 无功而还。同时,将领之间互相猜忌。如泾原路副总管刘昌祚,受外戚 高遵裕节制,昌祚攻占鸣沙川,逼近灵州城下,城门未及关闭,先锋几 乎夺门而入,但高遵裕嫉妒刘昌祚独立大功,“驰遣使止之??命按甲 勿攻。”③由于忌贤妒能,坐失战机,遵裕围灵州城十八日,不但未能攻 下,反被夏人挖开七级渠水所灌,军溃南遁,狼狈不堪。
战争的性质及其对宋夏的影响 这场战争的性质,对宋来说是一场掠夺性的不义战争,而西夏则是 防御性的正义战争。其所以如此,这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首先, 从宋夏军民对这场战争的态度看,其性质很清楚。由于赵宋统治者发动 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夺取“陷没百年”①的银、夏、绥、宥诸州, 一举荡平西夏,在进行战争的过程中,执行了一条错误的民族歧视和民 族屠杀的“杀人夺地”②的政策。因此,西夏人必然要奋起反抗宋朝的入 侵。至于北宋军民对这场不义战争,也采取不支持和不合作的态度。如 负责这场战争转运粮草的李稷,驱迫民夫运粮,“民苦折运,多散走, 不能禁”③。即以逃亡拒运的方式表示他们对这场战争的抗议。同时,那 些亲身参加这场战争并从灵州前线溃退下来的士兵,不仅怒不可遏地活 ②《西夏书事》卷25。
①《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②《宋史》卷335,《种谔传》。
③《宋史》卷349,《刘昌祚传》。
①《长编》卷328,元丰五年七月。
②《长编》卷405,元佑二年八月丙子。
③《长编》卷319,元丰四年十一月甲申。
埋了平时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军官,“士卒乃敢攘夺公私之物,至剥 夺军官衣服,生埋掩之。”而且“自去巾栉辫发诈为蕃兵,追夺财物, 军器什物,弃毁满野。④即用实际行动表示强烈反对这场不义的战争。
其次,一些看问题比较客观的赵宋臣僚并不否认这场战争的非正义 性。如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认为:“灵夏之役,本由我起,新开数寨, 皆是彼田”⑤。苏辙也认为神宗熙宁以来的对夏战争(包括这次战争), “曲在朝廷”⑥,等等。这场战争甚至连亲身参加战争洗礼的环庆帅高遵 裕的机要秘书、主掌机宜文字的张舜民也持不赞成的态度。他作灵武诗 云: (一)“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
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
(二)“青铜峡西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莫上望乡台。”
由于张舜民用诗的语言抨击了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因此使他受到 了谪迁降职等处分。“坐谪监邕州盐米仓,又追赴鄜延诏狱,改监彬州 酒税”①。
这次战争给宋夏双方都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和影响。
对宋来说,损兵折将,劳民伤财,不但未能打垮夏国,反而使边患 更多。正如大臣富弼所说: “灵州之役,中国竭公私之力以事诛讨,未能大创西人,而使 其得吾士马,取吾器械,收吾金帛粮食以贻北敌,借兵求援,其为 边患,岂非反增强悍乎”②?
一语道破了宋朝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
对西夏来说,同样付出了很大代价。为了阻止宋军实现一举灭亡西 夏的战略目标,“悉其精锐,渡河保兴、灵”③。造成前线空虚,使宋军 顺利占领银、石、夏、宥诸州,并控制了横山北侧的废城和旧砦,从而 使横山境内200里地区的老百姓不敢耕种。同时由于战争,宋朝罢岁赐, 绝和市,造成物价飞涨,人民流离失所。“虏中匹帛五十余千,其余老 弱转涉,牛羊堕坏,所失盖不可胜数④说明这场战争同样给西夏带来了很 大的危害。
第六节宋夏永乐之战与秉常复位 一、永乐之战 灵武之战失败后,总统五路的败军之将李宪不甘心失败,向宋神宗 “上再举之策”。他鉴于灵武之战分兵的教训,建议这次会合各道军队, ④《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癸亥。
⑤《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53,《论西人请地乞不拒绝札子》。
⑥《栾城集》卷38,《论兰州等地状》。
①《宋史》卷347,《张舜民传》。
②《西夏书事》卷26。
③《东都事略》卷127,附录五《西夏传》。
④《宋文鉴》卷55,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
然后攻其必救之地。具体做法应该集中主力于泾原一路,然后边进军边 筑堡障。“自西宁寨进置堡障,直抵鸣沙城(今宁夏中卫县境),以为 驻兵讨贼之地,如此,则灵州不攻自拔,河外贼巢必可扑灭”①。另外一 些大臣如种谔、沈括等则极力主张经营横山,巩固和扩大占领范围,并 最终夺取横山地区。种谔经营横山的建议是从银州筑城开始,其次迁移 宥州于乌延,然后再修筑夏州、盐州、会州和兰州。认为只有这样,才 能使“横山强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其势居高,俯视兴、 灵,可以直覆巢穴”②。沈括经营横山的建议,更为简单明确,那就是在 夏州西八十里筑古乌延城。神宗表示赞同,派给事中徐禧、内侍押班李 舜举往相其事。由李稷负责兵饷粮运,又令沈括率兵同往经办。禧至鄜 延与沈括商议,改变主意,上疏请先城永乐。永乐接宥州,附横山,距 故银州城25里,北倚山,南临无定河,三面皆绝崖而无水泉,种谔对此 提出异议,认为筑永乐城非计,但徐禧不听。公元1082年(夏大安八年, 宋元丰五年)八月,徐禧发蕃汉军民用了14天的时间筑完永乐城,赐名 “银川寨”。同时命曲珍率领800士兵戍守。徐禧、沈括、李舜举等皆 还米脂。因为永乐地处险要,西夏发兵以死争之。“夏兵二十万屯泾原 北,闻城永乐即来争”③。徐禧闻报,留沈括守米脂,自己同李舜举、李 稷赴援,及到永乐,夏兵倾国而来,禧以兵万人,列阵于永乐城下,部 将高永能,请乘夏兵尚未列好阵势之时出击,徐禧不听。夏人以铁骑(即 着名的“铁鹞子”骑兵)渡无定河,有人建议乘其“半济击之”①,禧又 不听。夏军渡无定河,大败宋将曲珍,将永乐城重重包围。夏兵切断水 源,士兵绞马粪汁为饮料,渴死大半。沈括、李宪闻讯赶来救援,因受 夏兵的阻击,无法到达。时天下大雨,夏人环城猛攻,永乐城被攻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