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集中优势兵力猛攻兴庆,迫使帝■走投无路,宣布投降。
蒙夏战争持续23年,表明西夏并非不堪一击,但战争的结果是蒙古 兼并了夏国,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蒙古统一兼并西夏有它历史的必然性。
如众所知,自唐末五代以来形成的方镇割据局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政治上的大动荡、大分化,总的趋势是分裂 割据局面日益缩小,统一的局面日益扩大。这种统一的趋势发展到辽、 宋、金、夏时期,随着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民族政 权力量的消长,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当时在众多的分裂割据 足以互相抗衡的民族政权中,辽早已被宋金联合所消灭。剩下的夏、金 和宋,其统治阶级均已腐朽,政治腐败,生产发展停滞不前。只有兴起 于漠北的蒙古,由于其统治阶级富有朝气和拥有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 克的骑兵,因此,打破割据均势,次第消灭割据势力的历史任务,很自 然地落到了“灭国四十”的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肩上,则是很自然的 事。
第二,西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为蒙古的灭夏打开了爆破的 缺口。夏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突出表现是皇位更替的频繁。西夏 从蒙夏战争爆发至亡,首尾23年。23年之中,更换了4个皇帝,差不多 每隔5年就要更换一个,表明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达到 了何种程度。此外,西夏统治阶级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 究竟应联合谁打击谁的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和斗争,也为蒙古的灭夏 创造了条件。
第三,西夏统治者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是西夏灭亡的极其重要的 原因。由于西夏在蒙古的胁迫下,采取了附蒙侵金的错误决策,不仅使 自己失去了友军,陷入孤立的境地,而且消耗了国力、军力,使自己由 强变弱,无力抵御蒙古强大的军事攻势而灭亡。
第四,蒙古成吉思汗灭夏战略战术运用的成功,是西夏灭亡的又一 重要原因。成吉思汗根据西夏首都在东部,兵力部署内重外轻东强西弱 的情况,在军事上采取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先弱后强,先扫清外围, 切断其退路,然后集中优势兵力,猛攻腹地的战略方针,以及在争城夺 地之时,采取攻坚与诱降并用,但以攻坚为主,诱降为辅的战略战术的 成功运用,使蒙古的凌厉军事攻势,像一把尖刀插进了西夏的心脏,从 而表现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指导灭夏战争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高超 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艺术。与此相反,西夏在军事指挥方面,始终缺乏正 确的对蒙作战的战略战术。在蒙古的强大军事进攻面前,表现为头痛医 头、脚痛医脚,处处被动挨打。
第四节西夏遗民 西夏灭亡后,其立国的主体民族——党项究竟到哪里去了?这是一 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调查研究的问题。根据有关史书记载, 考古资料和调查访问的材料看,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投元为官 西夏亡国后,一部分党项统治阶级降元,他们在元朝继续为官。据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统计,在元朝为官者有60人。据汤开建同志的统 计为229人①。元朝在划分四个民族等级时,将他们划为第二等,属于“色 目人”。他们在元朝为官,无论初期、中期、和后期,我们都能列举出 其姓名。元朝初期比较着名的有湖广行省平章李恒。他是西夏皇室李惟 忠之子。侍御史斡玉伦徒是西夏李仁孝的宰相和学者斡道冲的曾孙。翰 林学士高智耀,是献宗德旺时期的右丞相高良惠的孙子。中兴路兴民总 管朵儿赤,其父斡扎箦,世掌西夏国史,其本人因经营西夏营田有功, 得到忽必烈的嘉奖,“宁夏府屯田成功,升其官脱(朵)儿赤”①。元朝 中期,最负盛名的则有历事四朝(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担任过中 书平章、左丞相、右丞相等官的乞台普济(史氏)。他是武宗海山的保 育人,又是帮助武宗平叛和夺取帝位的大功臣。最后因功封庆国公、安 吉王。武宗时官拜正议大夫、同知太原府事、江南湖北道廉访使的杨教 化,宁夏人,因迎立武宗有功,也有较大的影响。元朝后期,西夏遗民 在政府各级机构任职上有较大的比例。据汤开建同志的统计,在中书省 里西夏人担任要职者12人,在枢密院里为官者8人,御使台里任职者 人,宣政院供职者4人。在中央地方机构里为官者中影响最大的为余阙。
余阙的先世为武威人。其父沙剌藏卜,官庐州(今合肥),余阙为其三 ①《元代西夏人物表》,载《甘肃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①《元史》卷17,《世祖本纪》。
子。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赐进士及第,参加过宋、辽、金史的编修, 以文学名。元末在合肥为官,后任淮南行省右丞都元帅,奉命驻守安庆, 他所率领的军队“皆夏人,人面多黎黑,善骑射”②。江淮红巾军包围安 庆,余阙率军战败,自杀于安庆莲花塘。死后,封夏国公,谥忠宣。着 有《青阳先生文集》③。
二、留居西夏本土 西夏灭亡后,一部分党项人仍然留居西夏河西故地。公元1302年(元 大德六年),成宗于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万寿寺,雕刊河西字(西夏字)
大藏经3630余卷,“施于宁夏、永昌等路”①,即西夏的兴州(今宁夏 银川市),永昌路即西夏的凉州(今甘肃武威)。这说明留居于河西兴 州、凉州一带的西夏遗民数量仍然不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