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占领的狭长地带一来使他与曹操直接全面为敌,承担荆州方面曹军的全部压力,二来又使得刘备方面非常不满。刘备被局限在长江以南地区,东和北被孙权所包围,南部和西部是贵州、广西等蛮荒之地,英雄无用武之地。对于同盟来说,刘备势力其实是被包含在了孙权势力内部,长此以往,难以发展,只能永为孙权的附庸。
这样的局面引起了孙、刘双方的思考,最先要求打破现有实力对比的是刘备。210年十二月,刘备渡江去京口见孙权,要求同盟双方调整防区。具体而言,刘备要求孙权将江陵划入他的防区。
刘备选择江陵作为解困的突破口,是因为江陵这座城市具有战略意义。首先,占领了江陵后,刘备势力就突破了孙权势力对他的包围,直接面向曹操势力了。江陵就好像是刘备进军中原的一扇窗口,可以对整个江汉地区甚至中原构成威胁。第二,江陵周边地势险要,是扼守长江中流的重镇。占领江陵的势力等于占领了一半的长江天险,并居高临下对江东势力形成俯视、压迫的态势。第三,江陵地区是荆州进出巴蜀的必经地。刘备可以将江陵建设为进军西方的基地,为日后占据巴蜀、汉中打好基础。
孙权清楚江陵的重要性。对于江东来说,失去了作为荆州西大门的江陵,就意味着尚未占领整个荆州。尤其是江陵落入他人之手后,江东就受到了上游的威胁。这是孙权答应刘备要求的弊端。但是孙权权衡利弊后,还是答应了刘备的要求。第一,没有江陵的刘备势力被永远限制在江南地区,有力无处使。这就使同盟处于一种不平等、不和谐的危险状态。第二,占领江陵的孙权势力承担了整个荆州方向的军事压力,而孙权在淮南、徐州方向也正承担着东部曹军的军事压力。更糟糕的是,江东内部的山越民族还尚未被孙权势力征服。孙权势力缺乏全面、独立对抗曹军的实力和决心。孙权将江陵转移给盟友刘备后,可以缓解自身承担的部分压力,同时将刘备的军锋指向曹操,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
江东内部以周瑜为首的强硬派反对退出江陵。强硬派更多地将刘备视为赤壁之战的盟友,而现在却是争夺荆州的敌人。强硬派还有一个以江陵为据点进攻巴蜀的宏伟计划。周瑜就建议孙权趁此机会扣留刘备,以绝后患。孙权和以鲁肃为首的和平派抵制了强硬派的计划。
孙刘同盟最后达成协议:孙权势力退出江陵周边地区,将江陵转交给刘备,这就是演义和民间传说所说的刘备借荆州。荆州原本就不是孙权所拥有的,借荆州之说从何谈起?而且刘备从孙权处得到的只有南郡南部的江陵周边地区。借江陵之说更接近历史原貌。
刘备在京口期间还推动孙权进行了重大的战略调整。当时孙权暂时驻扎在京口,江东尚未确定自己的都城①。都城的确立关系到一国的战略方向。刘备在京口就对孙权说:吴郡距离长江有数百里远,一旦出现警急,将军率军赴救很难。将军您无意驻屯京口吗?孙权显然已经考虑过建立新都的问题。他说:秣陵②有小江百余里,可以游弋大船。我正在大力操练水军,建造水军基地,计划移据到秣陵。刘备说:芜湖离贵国的水军要塞濡须(今安徽无为县城北边)很近,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孙权说:我国正想出兵徐州方向,秣陵在芜湖东边,更方便对徐州方向进军。
孙权之后在秣陵建造了城池,设置了建业郡。建业不仅成为了东吴的首都,也在此之后成为古代中国的六朝古都。但是孙权对徐州方向用兵方略的调整,是对《榻上策》的调整(在没有占据整个荆州的情况下用兵北方)。这样的调整只是暂时的。孙权建都长江下游建业,客观上将荆州事务的主导权转移给了刘备。
年底,强硬派首领周瑜病死,程普代理南郡太守,鲁肃接替周瑜负责荆州事务,奉行对刘备友好政策。程普从江陵退至江夏,鲁肃退至陆口,将自公安以西的荆州长江沿岸,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线的防务移交给了刘备。
正文 第16节:三、寻找平衡的联盟(5)
曹操在北方听到孙权将江陵转移给刘备的时候正在写书信,吃惊得落笔在地。
后人总以为在借江陵事件中,刘备方面捡了个便宜。其实不然。据历史学家研究,刘备方面是以交州北部各郡与孙权交换了江陵。凌文超在《论三国时期的交州争夺》①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刘备在东吴期间就已经达成了(或者是东吴要挟的结果)用交州换南郡的交易。凌文超认为刘备的回归、步骘得以四百人从刘备占领区进入交州都是佐证。
刘备在京口的前后时间里,孙权派兵夺取了交州。210年,东吴步骘出任都阳太守,转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他带领武射吏千余人从刘备占领的荆南地区进入交州北部。第二年,孙权追拜步骘为持节中郎将。刘表所置的苍梧太守吴巨本来已经投靠了刘备,现在他阴怀异心,对孙权势力阳奉阴违。步骘以强力手段将抗命的将领斩杀,威声大振,一举占领了交州北方。交州南部的士燮兄弟开始向孙权称臣。从此,南海之滨成了孙权的稳固领土。
从这个意思上来说,刘备借江陵也不准确,说换江陵更为恰当。只是这不是等价交换,因为江陵周边地区比交州北部的蛮荒之地要重要得多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