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一年来我为什么让你跟上大人干活吗?”郑应才开口问道。
“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张支云老实地说道。
“酿酒的过程需要一年,从制曲开始,清蒸下沙、混蒸糙沙二次投料到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整个过程都是非常严谨的。从去年的端午节到现在,我是特意让你到烧房和大人们一块干活,就是想让你先亲身了解一下烧酒的整个过程,为以后学艺奠定一些基础。你没有嫌苦,干活很卖力,也很有心眼,这很好。”郑应才换了一口气接着说道:
“烧酒的季节性很强,必须严格按照节气进行操作。端午采曲、重阳下沙。端午节到了,今年的酿造又要开始了,烧酒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踩曲。你知道为什么要端午踩曲吗?”
“不知道。”张支云老实地回答道。
“制曲的季节性非常强,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进行。因为夏季气温相对较高,又阴雨潮湿,空气中湿度大,细菌、霉菌、酵母等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态活跃,对于制高温大曲极为有利。”
“白酒的香味成分,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微生物在酒香味成分形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制曲温度,带来的微生物群系也不一样。温度高、适温宽,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多,产生的香味物质和香味的前驱物质也多。因此,端午采曲便成为定律。”
“明白了。”张支云点头应道。
“你知道烧酒所用的原料吗?”
“知道,小麦、高粱和稻壳。”
“好!有心眼。制曲用小麦,下沙用高粱。我告诉你,烧酒除了技术之外,原料也是很重要的,小麦和高梁必须是用质优的,淀粉含量要高。”郑应才换了一口气接着说道:
“酿制酱香型白酒所用的小麦和高梁只有咱们这儿出产的最好。古人云:“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下雨如过冬。”咱们这儿紧挨着四川,地理位置很特别。独特的高原气候,既不同于寒冷的北方,也不同于炎热的南方。冬小麦既经受了高原冬日的寒冽,又经受了高原太阳的暴晒,所以小麦粒大而匀,长得饱满丰实腹沟深且淀粉多,高梁扁圆结实干燥,呈黄红色,粒小、皮薄、肥大。因此,原料必须要采用本地出产的。”
看着聚精会神的小支云,郑应才接着说道:“在端午节的时候开始踩曲。先将小麦粉碎,加入曲母,搅拌均匀,踩成一块一块的砖形,严格按一定程序堆积,既不紧压,又不使通风。然后按照一定形式进行堆放,用洁净的谷草做间隔和覆盖,保证温度始终保持在62℃ 上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曲里的杂菌才会极少极少。”
“老话说:‘重阳酿酒满缸香’。 制曲从端午节开始,到重阳节的时候,就必须开始准备下沙的料——生沙。将高梁磨碎便是‘生沙’。然后用100℃以上的水将生沙浸泡一昼夜后,便进行上甄蒸煮,蒸出来的高粱破粒即为‘熟沙’。蒸煮好后,将熟沙摊到地板上摊凉,凉到40℃时加入曲母,拌匀起堆,进行堆积发酵。一般情况下,熟沙堆积发酵三天,而后下窖,密封。在窖里发酵一个月,发酵好的熟沙叫做‘下沙’。”
“好了,今天就给你说这些,说得多了你记不牢。把我今天给你讲的一定要牢记在心里。”
小支云目不转睛,正全神贯注,师父的话却结束了,小支云赶忙连连点头。
离开师傅的屋子,张支云反复回味着师傅所讲的一切。因为心神入迷,竟然碰到了路旁的树上,两眼冒着的火星才使他回过神来。
端午节一大早,张支云便跟随师父和师父的助手廖眼镜一起向酒坊走去。
廖眼镜是酒坊掌柜薛向成的女婿,这个小伙子仗着岳父是酒坊掌柜,对工作满不在乎,更不愿吃苦学技术,整天吊儿郎当。郑应才心里对这个孩子很不满意,但又不想多说什么。不是老师傅不负责任,主要是因为廖眼镜是掌柜的女婿,加之廖眼睛只是他的助手,不是拜过师的徒弟,因此,他觉得不好去严格管教。不能严格管教还不如不说,只有凑合着往下干。之所以要凑合,不仅是因为廖眼镜是薛向成的女婿,还有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廖眼镜多少有点文化。到酒坊来做工的都是没有文化的穷苦人,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也只好将就着带着廖眼睛凑合着干。对此,郑应才一直耿耿于怀,总想能有一个机会给自己培养一个好助手。自张支云这个聪明好学的孩子拜师以后,郑应才心里的那块石头总算落地了,他尽心地把自己的一生所学教授给自己的这个干儿子。
也是心情愉快,郑应才一改平时的沉默寡言,进了酒坊以后,便拍了一下张支云的脑壳说道:“你狗日的可不要给我半途而废,老子要把你教好!”
可能是兴奋的原因,郑应才的这一拍好像狠了点,张支云的眉头微皱了一下,但他的心里却是甜滋滋的。
开始操作之后,郑应才便先详细地给张支云讲述制曲的原理和方法:
“茅酒的曲母是传统的酱香型高温大曲,以小麦为原料,以稻壳为辅料。其生产工艺流程主要有四个方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