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厂
茅台酒厂
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蹒跚起步之时,不过是几栋作坊式的破陋小屋。面对扩大再生产的迫切需要,当地政府决定移址于杨柳湾,开始规模建设、规模生产。“成义烧房”的旧址改作醋坊,为集体所有制的“仁怀酱醋厂”。从此,茅台酒业步入了她历史上第一个转型期——告别农耕,迈向工业时代。
为尽快恢复茅台酒的生产,厂长张兴忠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和酒师、工人一起参加劳动。
张兴忠的工作作风却非常严谨。他对茅台酒厂的管理是半军事化的。在他半军事化的管理作风下,茅台酒厂秩序井然,产量不断提高。
这一时期,在郑应才、张支云师徒的认真工作下,茅台酒的质量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1952年9月,新中国首届全国评酒会上,茅台酒被评为“八大名酒”之首。
随着茅台酒的上市,广州、上海、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市纷纷来函,要求供给茅台酒。广州市专卖公司多次急电,急需茅台酒4000瓶,并希望办理茅台的海外销售;港、澳、台同胞和其他海外侨胞也不断通过外交途径来函来电,祝贺茅台酒投产,称赞“茅台酒”为“祖国之光”。茅台酒在国家最高层领导的关怀和青睐下逐渐显现出其王者风范,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一直扮演着亲善大使的角色。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怎样尽快实现全面有序的生产,怎样提高茅台酒的产量和质量,成为张兴忠考虑的头等大事。他一方面带领干部职工学习文化,开展师傅带徒弟活动,一方面学习借鉴外地企业的经验,加强企业管理。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给茅台的酒厂带来了军人管理者,带来了读过书的干部。为加强茅台酒厂工人队伍的建设,贵州省轻工厅从贵阳、黔南、安顺、重庆等地以及部队转业干部中调来了一批工人,充实了酒厂的工人队伍,成立了酒厂工会,并加强了工会建设。
为了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扩大茅台酒的规模和产量,当地政府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决定整合“华茅”“王茅”“赖茅”三家的资源,扩大茅台酒的生产规模。
“荣和烧房”自从它的老板王秉乾因拒绝交出“茅台酿制秘方”和私藏枪支及通匪罪被仁怀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2月21日枪决之后,即停止了生产。1952年10月4日,仁怀县财经委员会决定将没收的“荣和烧房”,估价500万元旧币(合人民币500元)并入茅台酒厂。
“恒兴烧房”,虽然在1949年建国后多次得到政府在经济上的扶持,维持了生产,但老板赖永初因采取转移银行金库、掉换借据等手段,盗窃价值46亿(旧币)合人民币46万元的国家黄金被查出,于1952年7月被贵阳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1952年12月底,遵义地区财经委员会向仁怀县财经委员会转发贵阳市财经委员会(以下简称财委)1952年12月19日关于“接管赖永初恒兴酒厂的财产”的通知,由仁怀县财委转茅台酒厂接管。1953年春,张兴忠到“恒兴”,由资方代理人韦龄出面召集“恒兴”职工,张兴忠宣读了关于没收“恒兴”的文件,获得全厂职工拥护与支持。接着,经过对全厂的财产清点造册,共折价2.25亿元(旧币)合人民币2.5万元。至此,三家私营茅台酒烧房便合并成为国营茅台酒厂,并于1953年8月1日由省专卖事业局划归贵州省工业厅领导,为工业厅的直属企业。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资本主义管理制度”也受“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连累,被贴上了反动的标签。国营茅台酒厂便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产物。
国营经济将茅台酒生产从私人小作坊进入工业时代。工厂,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模式,出现在尚未通汽车的茅台古镇。工业化变革给古老的茅台酒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由此翻开了崭新一页。
国营茅台酒厂成立之初,职工人数不多,厂里指挥系统只有一个精干的办事小组。一方面负责组织恢复生产,一方面清理私营烧房时期的资财、帐目,处理接管中的具体事宜,了结三家烧房时期的业务往来手续。
生机勃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之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不断扩大茅台酒的生产规模,国营贵州茅台酒厂开始初具雏形。
“贵州省茅台酒厂”正式成立并开始向正轨迈进,但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没有解决:酒师和工人数量都太少,的确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茅酒生产的需要。张兴忠向酒厂的酒师、职工了解了“王茅”“赖茅”两家酒坊的情况和酒师、工人的情况之后,便带着战士们亲自在茅台一带走访,到处打听恒兴、荣和两家酒坊的酒师和工人的下落。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兴忠很快打听到了恒兴烧房的酒师郑义兴(民国二年(1913年)入茅台“成义烧房”,跟郑应才当学徒,先后在“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房和遵义龙坑集义烧房当酒师。)的住处。
张兴忠非常兴奋,他亲自登门,分别拜访,把他们请回了到茅台酒厂。继而,在郑义兴的帮助下,请回了两个酒坊原来的酒师郑银安、郑永福、郑兴科、郑永维和一些工人。茅台酒厂的实力一下子壮大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