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敌工均部一个团的兵力,正准备经宁冈茅坪进攻黄洋界。走到半路,突然听到湘军三个团已从源头败退的消息,也不敢再向前进,立即掉转头,退回永新去了。
就这样,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借黄洋界的天险,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终于粉碎了湘赣两省敌军第二次“会剿”井冈山的企图,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这次战斗的胜利,毛泽东当时就给予肯定。他兴奋地说:“这一仗保存了我们最后根据地,且使敌胆为之而寒,不敢轻视共军,为边界名战之一。”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如同响雷,振奋了井冈山根据地军民的精神,扫除了八月失败以来的沉闷空气,坚定了军民们巩固和发展井冈山根据地、坚持井冈山斗争的决心和意志。
炮声过后,红军在黄洋界唱起了《空山计》
在井冈山军民的顽强阻击下,湘赣敌军“会剿”井冈山的计划彻底破产了。8月30日夜,湘赣两省敌军连夜逃窜之后,战斗在黄洋界上的军民们,欣喜若狂,彻夜未眠,欢呼胜利。杨至成等几位京剧爱好者,当即就在黄洋界上模仿京剧诸葛亮(空城计)的唱段,编了一段《空山计》。大家有的敲着竹板,有的击着脸盆,兴高采烈地你一句、我一段地唱了起来,歌颂井冈山军民团结御敌的胜利,嘲讽反动军队的失败: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
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
举目抬头来观看,
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
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
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
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
为何又要侵占我的五井?
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
你既来就该把山进,
为何山下扎大营?
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
你来,来,来!
我准备着南瓜红米——红米南瓜,
犒赏你的众三军。
你来,来,来!
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
这首歌,在黄洋界上,在罗霄山峰回荡。这时,正值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军主力从湖南回师井冈山途中。当毛泽东到达遂川大汾时,得知赣敌刘士毅还盘踞在遂川县城,当即决定去打遂川。在井冈山刚刚指挥黄洋界战斗的团长朱云卿又得到了毛泽东的命令,要他率部去参加攻打遂川的战斗。于是朱云卿又率领井冈山军民从山上赶到遂川的大汾镇。9月5日在大汾见到毛泽东后,当即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喜讯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欣喜不已,深有感触。他回顾井冈山斗争经历“三月失败’、“八月失败”的艰难岁月和为创立这块根据地,井冈山军民们所付出的艰辛,便欣然命笔,挥毫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不朽的诗篇。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解放后,黄洋界上几次炮声隆隆
不知是历史跟人类开的玩笑,还是人类跟历史开的玩笑,反正,历史总会在某些时候弯上几道弯。
只是不知道受嘲弄的是历史还是人类自己?
“炮声隆”后的黄洋界,走过的七十年道路,同样有着几道插曲。
1958年,沉寂了三十年的黄洋界再一次炮响,不过,这次不是迫击炮和山炮了,而是一吨吨的炸药。不久,井冈山人高兴地看到,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当年挑粮走过的五里横排变成了宽阔的公路,当年给人们以无数荫凉的大树终于也以历史老人的面孔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向人们提示着当年的历史和硝烟。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站在为纪念当年那一声炮响而树立的木质纪念碑前,伫立沉思。简陋的碑上就写着他当年写下的诗篇。
毛泽东重登黄洋界,有诗无语,许久,只有一句话:“这就是黄洋界。”
黄洋界,再一次牵动了毛泽东的情怀,第二天,他在茨坪写下了《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阁亭台。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中国当代史上叫人眼花缭乱的岁月。1969年,为了宣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副统帅”,黄洋界又一次炮声隆隆。在刺耳的炮声中,1965年秋改建的钢筋水泥纪念碑化为一片废墟,不久,一座巨大的火炬亭出现在黄洋界哨口上。(这时候,林彪反党集团成员程世清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将井冈山上的大部分建筑都变成了火炬的造型。)
1969年9月2日,林彪来到黄洋界,登上了坐落在小山上的火炬亭。当他看到这个造形别致的建筑物,一贯皱紧的眉头不禁舒展开来,连称“好,好”!
林彪走进火炬亭的休息室,时任江西省革委会主任的程世清忙趋身上前,躬请林彪:“请林副主席为黄洋界题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