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浮桥并不少见,据说早在周朝时,周文王为了迎接来自中原的新妇,就在渭水上搭建了浮桥,如今秦国定都咸阳,渭水之上,更有一座永久性的浮桥,连接渭北咸阳和渭南地区那一系列新宫殿。
而在大河之上,也有不少浮桥,比如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便初作“河桥”于蒲津,后来还变成了永久性的蒲津桥,黄河铁牛的故事,想必很多人不陌生。
所以黑夫就在想,若是长江上也能有一座“江桥”,秦军对大江南岸的军事控制,岂不是加强了许多么?
听了这个建言后,一旁有个尉史噗呲一声笑了出来,李由和黑夫看了过去,问他为何发笑。
这尉史连忙下拜道:“下吏只是以为,江陵附近的水面宽阔,少了上千条舟船,恐怕难以连成浮桥,更何况,古往今来,南人善舟船。所以过去楚国与吴、越在长江、淮河征战,官员辎重船载,一般的兵卒直接脱了甲胄泅水而渡,却很少听说造浮桥的……”
“目光短浅。”
李由却斥了尉史一顿:“往后若是大王已破淮北、淮南,要继续派将军进取江东、江南之地,十数万人渡江,用船只运载得运半个多月,还是浮桥更方便些……”
李由将黑夫的这份建言记在心里,觉得以后可能用得上,而后,他们也登上了大船,随着桨叶划动,缓缓朝江陵驶去……
期间,还收到了一封郡守发来的邮传。
黑夫知道,在夷道和潺陵出事后,叶郡守的行县计划就泡汤了,李由出征驰援,他就必须坐镇江陵稳住局面,不知此时发信来,又是出了何事?
李由当着众人的面拆开了这信牍之后,却不由大笑了起来,对黑夫等人道:
“郡守来信说,此番我军挫败了楚人攻势,又平定了夷道之叛,当为将士请功拜爵,并要带着官吏和全城百姓,在码头迎接吾等凯旋归来!”
第0237章 五月五
“郡尉、左兵曹史,再过一刻,吾等便能抵达渚宫!”
五月初五这天,李由和黑夫坐于船舱中时,在船头眺望的兵卒前来禀报。
黑夫知道,江陵城在沿江一线有许多个民用码头,但惟独最大的码头专属于官方,位于城东南,叫做“渚宫”,这里原本是楚成王时修筑的水边行宫,专供楚王的舟船停靠。
据说,当年这里曾停泊楚王喜欢乘坐的龙舟,屈原在楚辞里说的“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便是龙舟的写照。而楚国的贵族则乘坐“青羽之舟”,乃是一种凤舟,也就是在船上悬竖着长尾青旗,可让封君乘坐。逐波泛舟于大江、云梦之上,是楚国王公贵族的一项消遣方式。
可现如今,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华丽舟船都已经不翼而飞,只剩下不断停靠驶离的船舶,或运货物,或载兵卒。
李由和黑夫已也来到了甲板上,吹着江风,眼看码头将至,李由开始指点着在江上见到的各类舟船,询问黑夫名字。
黑夫一一回答了他:“在南郡江汉之地,凡是船大者谓之舸,小船谓之艖,长而薄者谓之艜,短而深者谓之塄,小而深者谓之舆……”
“在关中,不管什么模样船都只叫做船。”
李由算是长见识了,他虽是楚地人,但上蔡已属中原,后来又去了关中,哪里见过这么复杂的船只分类,这也说明南郡人真的是靠水吃水,与舟船相依为命。
除此之外,黑夫他们乘坐的这艘大船又叫做“楼船”,甲板建筑特别巨大,船高首宽,外观似楼,这是在三百年前,楚国和吴国争衡于江淮时发明出来的战船。船上多竖旌旗,以壮声威,是为秦国水师的主力战舰,所以水师也被称之为“楼船之士”。秦国的楼船还算比较小的,仅能载三百人,据说楚国的楼船,能载上千人!
这也是南郡不想让楚国夺取潺陵、夷道等地的缘故,因为楚军在水上是有绝对优势的,若让其得到了位于江陵上游的港口码头,郡府将随时受其威胁。
至于围绕在楼船周围的各类作战船只,则是大翼、中翼、小翼、艨艟等,各有不同的功用,载兵卒的船叫做“舫”,是将两艘小船相连,一舫可载50人。
这时候,前方开导的两艘大翼却突然减缓了速度,发出了示警的鼓点!
李由一惊,之后才发现并非是敌袭,从他的位置朝前方望去,却见前方的水面上闯入了几艘狭长的小船,上面的船夫用力摇动着木浆,正飞驰而过,似乎正在比赛竞速……
“那又是什么船?”前方的战船奉命前去驱散这些民船时,李由又问黑夫。
“是舲船。”黑夫道:“是专门用来竞速的,今日是夏历五月初五……”
今天就是后世的端午节,这年头,已有在水中乘船竞速的习俗,不过却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早在屈原死前,就已经作赋说过这种风俗了:“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大概是古代居住在此地的濮人、越人留下来的驱邪习惯吧,因为楚地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所以这天在江中溺婴者甚众,直到秦国统治当地,在律令里严禁溺婴后才稍微缓解。
“若真的有人在以这种方式悼念屈原,想来也会遭到抓捕吧,毕竟前段时间的上巳节,因为我闹出的事,郡守连楚辞屈赋都给禁止了。”黑夫感觉有些滑稽,看来往后只要还在秦国治下,便不要想着端午节放假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七月新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