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因为到底在山顶还是半山腰举行仪式,两个学派之间还大打出手!两个老儒撕扯彼此的胡子,在对方眼窝处留下了一道淤痕,对外却只敢说是自己摔的。
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儒生博士们开始自行其是,分别向皇帝上书,推销自己的想法。
传礼为道的漆雕氏之儒上书称:“古时候封禅,帝王要乘坐用蒲草包裹车轮的车子上山,这是怕伤害了山上的土石草木,必须上到顶峰,扫地而祭,陛下当拜于尘土之中,用其简易也……”
子张氏之儒却认为皇帝应该徒步登山,上到一定高度,乘无风雨的时候,即刻行礼就算是上山封祭了。
乐正氏之儒则翻古书考证出了“望祭射牛”的做法,也兴冲冲地上书献宝,希望皇帝采纳这复杂的仪式。
这些议论各不相同,与情理不合,或迂腐怪诞,或难以实行,而且多是蜗牛壳里做道场,显然与秦始皇想利用封禅,宣扬帝国风光排场的期望值相差很远。
幸好秦始皇也没指望这群家伙,在让群儒商议时,也暗中让专门管礼仪的“奉常”准备了一套秦朝祭祀天地的礼仪。
于是在昨日,便下诏说:“此议各乖异,难施用。”转而让奉常将一整套的秦朝礼仪搬出来,让儒生们评价损益一下。
结果,吵吵月余,甚至为了某个礼仪大打出手的群儒,这一刻又空前团结起来。
小有名气的齐国儒士伏生看了一眼奉常设计的祭器,开始一通批评,而批评的唯一理由就是“与古不同”。但真正的封禅用器是什么样子,他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而孔子的后代,大名鼎鼎的鲁儒孔鲋,却在观看奉常演习的礼仪后,摇头道:“不如鲁礼好。”进而请求,改用孔家传承了数代的现成鲁礼,进行封禅。
这种种行径,惹火了最恨人批评“今不如古”的秦始皇,他立即下诏:
“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能骋,朕自择之!”
儒生们遂被统统轰出了行宫,周青臣也不例外,于是就出现了这可笑的一幕:专门研究礼仪的儒生,却无一人能参与封禅典礼的设计……
到了下午时,消息传出,秦始皇尽罢诸儒之言不用,转而采用秦国旧有的祭祀天地的礼仪来封禅。
这消息传来,儒生们顿时炸窝了,开始捶胸顿足,说皇帝不听良言,居然在这么重要的场合,用错误的仪式,真是荒天下之大谬,于是便鼓噪着要去“以死相谏”。
结果,他们还在这号召串联时,却有郎卫前来,儒生们还以为是皇帝后悔,要召他们回去再议,谁料,郎卫却阴着脸,将那两个因争吵而打架揍对方的老儒抓了起来,说要判他们“私斗”之罪。
一时间,三百余儒生,都变得寂寥无声,看着两个老儒被抓走后,过了许久,孔鲋才一跺脚道:
“既然皇帝不听劝阻,吾等留之何益?等着继续受辱么?”
他倒是干脆,不用,则去,说罢便一拂袖,带着弟子叔孙通大步而走。叔孙通倒是在这场闹剧里没有提一点意见,只是不好意思地朝周青臣作揖抱歉,又劝自家夫子别冲动,私自离开可是要惹怒皇帝的。
剩下的人面面相觑,这时候已无人再提“冒死谏言”的事了,只是漆雕之儒的领袖大声道:
“二三子,昔日季氏旅于泰山,孔子问冉有:‘汝能劝之乎?’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便叹息道,虽不能,然泰山不如林放乎?”
林放乃春秋时的鲁国名士,以知礼著称,这句话的意思是,泰山得天地造化,有其灵性,是绝不会接受非礼之祭的!
言下之意,秦始皇今日罢黜儒生之言,改用关西的祭祀方式,也一样不会被泰山接受!
众人皆齐声附和,寄希望于泰山的神性。还有人嚷嚷着,等明天上山封禅时,要好好看着每一个程序,下来后将见闻写成书,对闹乌龙的礼仪加以嘲讽,好让天下人知道,比起儒家,秦朝的官员巫祝们,在搞祭祀礼仪就是个弟弟。
唯独周青臣叹了口气:“事到如今,汝等还是少说几句吧!”
泰山接不接受秦朝的祭祀礼仪不得而知,但经此一事后,秦始皇大概是彻底认清了群儒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到了晚上时,皇帝进而宣布,明日封禅,只带文武百官,黑夫、张苍等均在其列,但就是不带一个儒生!
这下,群儒统统傻了眼,他们本来还想着明日封禅时,旁观奉常的祭典,事后好好嘲笑一番呢,却没料到,皇帝做得这么绝,所有儒生,只能留滞山脚,不得与从事!
“真是岂有此理!”
齐人伏生怒了,他扪心自问,自己受征召入咸阳,忍受了皇帝的穷兵黩武,容忍他们七十余博士只是朝堂上的装饰品。不就是为了把秦朝引入许多年前,齐地稷下诸生为未来大一统帝国,量身定做的政治蓝图中,从而变成他们理想中的礼仪之邦么?
但好容易熬到今天,为了这个目标奔走,呕心沥血的群儒,却既没有资格设计仪式,也没有权力登山,见证这八百年未有的一幕?
这真是天下最大的笑话!儒家的死对头黄老、墨者知道了,肯定要笑掉大牙。
群儒震惊之余,心里也对封禅这件事,有了奇怪的转变。
在众人看来,少了他们的参与,封禅已经不再是真正的封禅,而是一种对神圣不可亵渎的泰山,对上古圣王礼制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七月新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