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兄弟之见,在当前形势下,力主镇静,警告国人,不可逞一时意气,置国家于万劫不复之地!
”
张群认为:“今天国策的基本精神,在于消弭战祸。
日本如果进攻,中国必败。
因此,仗是万万打不得的。
我以为今天的问题不在日本,而在延安。
但根据目前人心向背,举国一致要求抗日的民气来说,要避免战争是困难的。
既然延安方面胆大妄为,日本的军事行动也势在必行,那么就让日本同延安打吧。
无论谁打败,对我们毫无损伤,这是上上之策。”
孔祥熙不同意张群关于美国惧怕日本的意见,拿出一大堆文件说明美国之强大和对中国的援助。
为此与张群发生了争执。
蒋介石以大局为重,提议下次再议。
第二次商讨会上,孔祥熙发表了“抗战不如参战,参战不如观战”的谬论。
意思是:“引诱日本与苏联和美国打,中国袖手旁观,了不起是参加战争。”
张群则提出了“和必乱,战必败,败而言和,和而后安”的十四字方针。
蒋介石并不太懂,便说:“岳军你说的好像和尚庙里求签,请讲详细些。”
张群便做了解释,他说:“我讲的第一句‘和必乱’,就是说,如果我们反对延安抗战,不准老百姓吵着收复失地,那我们的处境非常不 利。
即使东京不再大举进攻,而我们内部也必发生哗变。
而这个变化,对我们无论如何是不利的。
大家想想:万一局势胶着,中日之间没有战争,但延安方面必定扬言抗战,到那时候老百姓当然拥护延安,中国不是大乱么?对蒋先生和我 们的处境不是非常不利吗?”接着张群伸出第二个指头:“我讲的第二句是‘战必败’。
就是说万一同日本开战,我们必败无疑。
这不是兄弟的意思,是委员长的高瞻远瞩,同时也是军政部长何应钦的知己知彼之论。
如果我们同日本打仗,我们输定了。
三日亡国论,七日亡国论,这是不容置辩的名言!”“第三句叫‘败而言和’。
兄弟的意思是说,在目前同日本和谈,不但引起国际间的诧异,而且延安方面以及全国民众也不会答应。
延安可以向全国民众叫道:你们瞧啊,蒋委员长还没打,就吓得同敌人讲和了!
可是同日本打过一两仗之后,吃了亏,遭到惨败,那就没话说了,大家认输了,认错了。
全中国民众到那时候才明白过来,他们觉悟到幸而委员长不做抗战准备,幸而委员长不决心同日本打,否则亡国灭种不堪设想!”张群侃 侃而说,眉飞色舞,汪精卫火上加油插话说:“日本是拥有强大陆海空三军的国家,我们算什么?我们什么准备都没有,凭什么打?”张群继续 说;“所以,败而言和,没有人敢讲一句反对的话。
如果共产党反对,他们再主张抗战,那就让日本收拾他们好了!
---------------
16.卢沟夜月月色昏(5)
---------------
”
“我的最后一句叫做‘和而后安’。
这是最重要的一句。”
张群透过玻璃窗望了望烟雨中苍茫的庐山峰峦,进一步演义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同日本打过几仗了,我们败了,我们和谈成功了, 到那时,我们同日本不再是敌人,而是朋友。
好!
主张收复失地、全面抗战的是共产党,那我们就可以收拾这个冤家对头了。
共产党一解决,国家不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吗?”“妙哉!
妙哉!
”
汪精卫拍手喝彩,孔祥熙则似听新版的《天方夜谭》,挺着个大肚子,只顾吸烟,一言不发。
蒋介石一边听张群发表宏论,一边闭目思索。
待张群讲完,他大叫道:“好!
好!
好!
‘和必乱,战必败,败而言和,和而后安’。
好好好,这简直是十四字真言!
”
这两次讨论后,蒋介石得了“十四字真言”,好像吃了灵丹妙药,精神大振,便在得意之余,大宴宾客。
谁知宾客未走,卢沟桥事变就发生了。
他万万没有想到事情被周恩来言中了,来得这么快。
不过,他还希望这不过是个冲突。
于是急忙叫陈布雷拟个电稿,要前方把情况详细呈报上来。
同时大声说:“我命令,29军除非奉命,不得还击。
你赶快把这个命令发出去,迟了或许有变。”
29军代军长、北平市市长秦德纯收到蒋介石的电报后,经多方活动,于7月9日清晨与日方订了三条妥协办法,然后用电话通知了宛平县县 长王冷斋和第29军第110旅旅长何基沣。
他说:“日松井队长来称,失踪日兵业已找到,现在可以和平解决。
双方已经商定三项停战办法:一是双方立即停止射击;二是日军撤退至丰台,我军撤向卢沟桥以西;三是城内防务除宛平原有保安队外, 并由冀北保安队担任,人数仅限300,定于9日上午9时左右到达接防,并由双方派员监督撤兵。”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