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战全景纪实_沈永兴/朱贵生【完结】(160)

  芬兰政府在努力争取各国实际援助的同时,1939年12月3日,又向国联提出申请,请求立即召集国联行政院会议及国联大会讨论苏芬冲突。 12月9日,国联根据盟约第1条和第15条规定,通知苏联政府参加国联行政院会议。莫洛托夫复电表示拒绝,否认苏芬处于交战状态。12月11日 ,国联接受芬兰申请,组成专门的芬兰问题委员会。当晚,委员会根据盟约第19条规定,限定苏联24小时以内休战,将苏军撤出芬兰国境。12 月12日,苏联政府复文坚持原有立场。12月13日,芬兰问题委员会通过申斥苏联侵略行为的决议案,12月14日,国联大会通过决议,将苏联开 除出国联,并建议国联各成员国及非成员国尽己所能向芬兰提供援助。苏联政府对被开除出国联“泰然自若”,塔斯社发文表示,国联“已由 某种和平工具变成了真正的战争工具,变成了英法集团的武器”。苏芬战争愈演愈烈。

  ---------------

  2.不甘寂寞的苏联(4)

  ---------------

  苏芬战争从1939年11月30日到翌年3月13日,历时三个半月,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9年11月30日至12月末):苏军估计不足,兵分四路,从整个边境地区推向芬兰全境,力求在短期内结束战争。

  斯大林对小国芬兰的军事力量十分藐视,认为苏军可以少量流血,数日内即可取胜。苏联最初的作战方案是“占领芬兰全境,并更换其政 府”,以便直接控制芬兰。战争开始时,苏联出动22个陆军师并陆续增援,还有空军和波罗的海舰队的支援。芬兰的全部兵力约15个正规师, 只有人民自卫队和游击队配合。显而易见,双方兵力对比,苏军居压倒优势。但由于苏军对芬军的抵抗程度估计不足,情报不准不细,士兵缺 乏在高寒气候和复杂地形条件下作战的训练,加之指挥不力,战术呆板,致使苏军在战争的第一阶段严重失利。在战争的第一阶段,苏军只攻 占了北端的佩特萨姆港,而在其他战线均受阻不前,在南部主战场上苏军的两个师竟被歼灭。

  第二阶段(1940年2月11日至3月13日):总结经验教训,放弃北部进攻,集中兵力进攻卡累利阿地峡,对维堡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苏军在 初期失利后,斯大林非常恼火,于1940年1月重新准备,部署兵力,调集三四十个师,组成西北方面军,由铁木辛哥指挥。2月11日,苏军发动 新的攻势,主攻方向是芬兰的维堡。苏西北方面军经过强大炮火准备后转入大规模进攻。经过三天激战,突破了着名的“曼纳海姆防线”的第 一防御地带,并迅速投入快速集群以扩大战果。曼纳海姆决定于2月16日夜将部队撤至第二防御地带,苏军未能从行进间突破该地区。为此,西 北方面军决定调整部署,于2月28日重新发起攻击。3月2日,苏军突至芬军后方防御地带,并从东北包围了芬军维堡集团,芬军开始全线撤退。 到3月12日,“曼纳海姆防线”被突破,芬兰战败。

  1940年3月12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芬和平条约》。根据条约,苏联不仅得到了原来要求的领土,而且苏军占领的其他一些地区也划给了 苏联。苏联获得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和维堡城、维堡湾及其岛屿、拉多加湖西北岸、芬兰湾的一些岛屿及其他领土。苏联租借汉科半岛作为海 军基地,为期30年。战前苏联答应让予芬兰的领土,在条约中只字未提。这样,苏联总共夺得新领土41万平方公里,卡累利阿地区的国界线 向西北方向移动150公里。上述领土,不仅并入苏联的卡累利阿—芬兰自治共和国,从而创建了“东方防线”的第二环。

  战争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但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道义上,苏联是失败的。由于这次入侵行动,1939年12月初,苏联被国际联盟开除 。在军事上,苏军损失巨大,伤亡约20万人,其中6万余人被击毙。芬兰失地4万多平方公里,50万芬兰人丧失家园和财产,从而复仇雪耻的情 绪剧增,其政府倒向纳粹德国,跟随第三帝国参加反苏战争。由此可见,正是苏芬战争“把芬兰推入希特勒的怀抱”。

  苏军在芬兰的挫折和重大损失,给苏联军政领导敲了一下警钟。他们开始认识到,国内战争时期那套依靠步骑兵猛打猛冲的作战方法已经 过时了。

  ---------------

  3.东方战线(1)

  ---------------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纳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9月28日,苏德两国签订友好和边界条约,立陶 宛转入苏联势力范围。苏联从德国那里获得承诺后,立即着手兼并波罗的海三国。纵观全过程,可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签约控制阶段(1939年8月—1940年5月)。波罗的海三国对于两个强邻的接近极为担忧。苏联驻里加全权代表佐托夫向本国报告 说:“里宾特洛甫到莫斯科签订条约一事,首先引起了各界的警惕,害怕苏德勾结……瓜分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8月31日,莫洛托夫否认与 德国有瓜分势力范围的任何协议,并指望与波罗的海国家签订互助条约,同时要求获得军队进驻权。

  9月19日,苏联借口波兰“鹰”号潜艇事件向爱沙尼亚施加压力,声称苏联将不承认爱沙尼亚对其沿海水域拥有主权,它的安全将由苏联来 保卫。为了解除危机,9月24日,爱沙尼亚外交部长谢利捷尔亲率政府代表团赴莫斯科,请求和解。苏联政府趁机要求签订互助条约,并递交了 苏方拟定的互助条约和议定书草案。莫洛托夫威胁说:“如果你不想和我们签订互助条约,那么我们将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也许是更严峻、 更复杂的途径来保障本国的安全,请你们不要迫使我们对爱沙尼亚使用武力。”26日,谢利捷尔回国后,向本国政府转交了苏联的草案。草案 的主要内容是:苏联承认爱沙尼亚为主权国家,愿向爱沙尼亚提供军事援助,并在经济、外交方面给予全面支持。爱沙尼亚需给苏联以建立海 军基地和开辟机场的权利。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