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渡北归_岳南【完结】(169)

  当逯钦立这部大作出版之时,已是1983年的事了,逯生前没有看到自己的成果问世。当年曾向他未来的岳父家保证——“一俟抗战结束,此书刊就,逯君必为国内文学界知名之士无疑也”的傅斯年,同样是未见书而身先殁。哀哉!

  [7]陈雪屏《北大与台大的两段往事》,载台北《传记文学》1976年第二十八卷第一期。

  [8]《傅斯年校长的声明》,载台北《民放报》,1949年7月14日。

  [9]赖泽涵、许雪姬《彭孟缉先生访问记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第五期,1994年6月。

  [10]《傅斯年全集》,第七卷,欧阳哲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11]朱家骅《忆傅孟真先生》,载《台大校刊》,第101期,1951年。

  [12、13、14、15]俞大綵《忆孟真》,台湾《傅斯年全集》,第七卷,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0年出版。

  [16]《二二八事件资料选辑》(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1992年出版。

  [17、19]于衡《以身殉校的傅斯年》,载台湾《革命人物志》,第十三集。

  [18]李万居是台湾云林县人,早年留学法国,是当地土著反蒋地方势力的代表人物,被在野人士称为云林县“民主圣火”的创始者,在台湾民主动发展史上曾扮演了重要角色。后来,李万居、郭国基、郭雨新、吴三连、李源栈、许世贤等台籍议员,并称省议会“五龙一凤”,这个小团体和雷震等人筹组台湾第一个反对党——中国民主党,开始在台湾兴风作浪。

  [20]朱葆瑨《永远活在学生心中的傅斯年校长》,载《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布占祥、马亮宽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下同。

  [21]台北《传记文学》,第22卷,第5期,1973年。

  [22]《胡适日记全编》,第八册,曹伯言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见1950年12月21日条。唁电为英文:lnMengchen'spassing,ChinalosthermostgiftedpatriotandI,mybestfriend,critic&defender.……据《傅故校长哀挽录》,正式唁电中,passing一词改作death。

  另,傅斯年的死讯,胡适当天即已得知,他在1950年12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

  今天下午四点半,宋以忠夫人(应谊)打电话来说,AP报告傅斯年今天死了!

  这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损失!孟真天才最高,能做学问,又能治事,能组织。他读书最能记忆,又最有判断能力,故他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史上的研究成绩都有开山的功用。在治事方面,他第一次在广州中山大学,第二次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第三次代我作北大校长,办理“复员”的工作,第四次做台大校长,两年中有很大的成绩。

  南渡北归:离别(第二章浮海说三千弟子)注释(4)

  国中今日何处能得这样一个天才最高的人!他对我始终最忠实,最爱护。他的中国学问根柢比我高深的多多,但他写信给我,总自称“学生斯年”,三十年如一日。

  ……(《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出版。)

  除了这段记录,与傅斯年过从甚密的胡适直到两年后,才写了两篇纪念性文章。一篇《〈傅孟真先生遗著〉序》;另一篇是于1952年12月20日在“傅孟真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讲话。胡在讲话中说明了两年来没有写纪念文章的缘由,“实在是因为我与孟真的感情太深,拿起笔来就有无限的伤感,所以纪念的文章总是写不出来”。(《傅孟真先生的思想》,载《胡适作品集》第二十五卷,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出版,以下引文同。)在简短的两篇文章中,胡适提醒尚活在人世者,傅斯年的去世,使中国丧失了它最忠实的爱国者与一位能继往开来的伟大学人。特别提到无论在什么地方,傅斯年都是一个力量,并发挥其领袖才干。“他有学问,有办事能力,有人格,有思想,有胆量;敢说话,敢说老实话,这许多才性使他到处成为有力量的人。我总感觉,能够继续他的路子做学问的人,在朋友当中也有;能够继续他某一方面工作的人,在朋友中也有;但是像他这样一个到处成为道义力量的人还没有。所以他的去世,最我们最大的损失。”胡适对傅氏的这个评价大体是不差的。

  [23]《竺可桢日记》,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24、19]《陈寅恪集·诗集》,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25]《东海倒坐崖》,载《霜红龛集》,卷三,(清)傅山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傅青主写此诗时,明末抗清将领郑成功已率部进守台湾,诗中“一灯续日月”之“日月”,隐喻“明”,整句喻大明王朝尚余一脉。“田横”,指齐王田横,此处喻郑成功。“不生不死”,指清顺治十年(1659)郑成功率部围攻南京功败垂成,遂退据台湾孤岛。这一行动,实际等于放弃了反攻大陆、恢复大明王朝的军事努力,故当时遗民特别是反清复明志士颇为失望。郑成功反攻大陆无望,故曰“不生”;台湾尚可固守图存,是谓“不死”。陈氏以郑成功喻蒋介石、傅斯年等誓要“归骨于田横之岛”者,同时也是对台湾政局最终将走向何处的感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