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但说无妨,末将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随着从属关系的确定,陈文面对王翊的称呼和自称也随之改变。
“本官很奇怪,中营都是些老兵,而且编制也大,辅仁为何不愿意接受中营的任命?”
这个需要奇怪吗?
从昨天晚上决定重建戚家军伊始,陈文就已经决定不去接受任何一支旧式军队的领兵实权了,除非这支军队愿意被他打散重新整编。不过,这在大战前夜的大兰山却是绝对不可能的。
“末将准备以戚少保的兵法战阵练兵,戚少保之鸳鸯阵由十二人组成,缺一不可。现今中营吃空饷喝兵血之风已成,末将若是以此编练鸳鸯阵,除非将中营编制彻底打散,军官全部清除,否则断然无法成军。只不过,两个月之内,鞑子就会围剿四明山,既然如此,还不如留下中营,重新编练一营对王师更为有利。”
“原来是这样。”王翊笑了笑,他很清楚,陈文的理由根本不可能只有那么点儿,不过他也不打算说透。“辅仁可谓思虑深远。”
陈文躬身行礼,谦辞道:“末将只是一得之愚。”
“辅仁确信可以杜绝吃空饷之风?”
听到这个问题,陈文的目光立刻尖锐了起来,只见他坚定的回答道:“末将自当身体力行,绝不负经略所托。”
“好!”陈文的回答让王翊很是满意,他斩钉截铁地说道:“从即日起,辅仁所辖营伍本色折色皆足额发放,有敢贪墨者,辅仁可上报于本官或王副宪,必当严惩。”
得到这个保证后,陈文立刻拜倒在地,大声说道:“末将代将士们谢过经略大恩。”
接受了任命,陈文又随着王翊一起吃了顿午饭,席间探讨了一些当前的局势,陈文也不在藏着掖着,进而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使得王翊很是满意。
饭后,王翊将他先前给王江看过的那份书信拿给了陈文。陈文看过之后,心中却不免自嘲。
真是脑洞太大,想得太多了。
书信没有留下落款,据说是余姚县城的一个小吏发来的。其中提到了今次夏收,不仅余姚的粮食全部自留在库,而且绍兴府其他府县的粮草也在秘密向余姚集中。
陈文不怀疑这份书信的真实度,因为书上记载着王翊再破上虞之后,“浙东列城,为之昼闭。胥吏不敢催租缚民,惴惴以保守一城为幸,皆为陈忱讲解。”
虽然这其中不免有些是黄宗羲等浙东史派人士的夸张之辞,但是这些日子下来,从绍兴府一直来到大兰山,一路上所闻所见,让陈文觉得这段话就算夸张也夸张不到哪去。身处乱世,鼠首两端之徒永远是最多的,毕竟谁也不会跟自己的性命有仇吧。
而且,最重要的是,清军在本年九月会围剿四明山一事,确实千真万确。书信中虽然提及粮草调动反常一事,却未有提及清军调动的问题,这显然只是兵马调动前,势必需要进行的粮草调动工作,看来他所怀疑的清军提前围剿应该只是杞人忧天了。
见陈文丝毫不为所动,王翊又提及了他准备在下个月进行的军事行动和坚守四明山的决心以及一旦失败由王江负责转移百姓的计划。
前者陈文在书上看到过,并不是很看好;而后者经过了昨夜的思考,他的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计划。是故,他向王翊表示,三天之内他会给王翊一份完整的计划书,力争保住四明山这块浙东明军最大的占领区。
寒暄了片刻,陈文便起身告辞。
从上山时的一介白身,到下山时的游击将军领五百兵额,陈文实现了飞一般的跨越,而这一切对他而言也只是刚刚开始。
第三十三章 萝卜
回到孙家时,大概已经是下午两三点钟了,而吴登科那一众人等也都回到了孙家的小院。
见陈文回来,吴登科等人便涌了上来。在得知陈文获得了游击将军的军职并可以新编一营后,小院内的气氛更是高涨。
当然,这个消息的到来并非人人欣喜,尤其是在得知兵额只有五百人之后,吴登科就明确表示了他的不满。
“先前给陈大哥的分明是赞画参将,现在反而变成了游击将军,怎么也得给个参将才是。肯定是那帮子宁波人、绍兴人在陈大哥背后给王经略进谗言了,要不然以陈大哥的才干,总兵官都做得。”
这也行啊,吴登科这厮的脑补能力也太强了。
陈文很清楚,从吴登科对其前段时间的遭遇所产生的不满,再加上他们今天对陈文的宣誓效忠,得到这个结果一点也不意外。
眼见着更多人的脸色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陈文赶在他们爆发出新的不满前,示意他们先安静片刻。
“诸君,王经略已经任命我为游击将军,并新编一营由我负责,这是好事。今天,我陈文身为游击将军,诸君便是我陈文的守备、千总、把总。日后我陈文立下功勋,升作参将、副将、总兵的时候,诸君只要紧随着我陈文的步伐,也必定可以随着我陈文的升迁而水涨船高!”
“只不过,我希望大家明白,这条路势必布满了刺人的荆棘和满是诱惑的野花,或许会有人危难于看似无法解决的困难,或许会有人驻足半路欣赏眼前的风景。但是,我陈文绝不会为此而停下来等待任何人,哪怕你们所有人全都掉队,我也会独自一人继续走下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