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么,还不如从某条江南土狗那里挖人来得好。
新南市中学,原则上是受新南市监督管理,这就具备了官方性质。将来如果效果好,李董以及外朝,不介意主动培养一个什么“钦命洛阳第一中学”或者什么“皇家煎饼果子中学”。
至于现在,横竖旱涝保丰收,也就由他去吧。
于是新南市中学,虽然谈不上建校过程多舛,但也有些磕磕绊绊,不过总算结果很完美,顺利成立了。
招生考试的生源,主力就是洛阳地区收拢寒门以下子弟的私塾蒙童。因为《音训正本》的缘故,大唐大城市的识字率迅速提高,鲜有地让市民阶层甚至普通小有产者,其受教育的数量,大大增加。
而其中大量的普通市民阶层,他们的生计来源,便是在工场中做工,只有少部分本地市民,才会选择服务性行业。
因此,当新南市进行定向建校的时候,在新南市驻扎开店的各商号、行会等,纷纷向所属雇工传达了这个“福利”。
这也导致了,新南市中学,有着浓重的“新南市”属性。学堂学生的归属感,远远高于普通私塾蒙童对于其私塾的感情。
“宾王,朕觉得,这个新南市中学,大有可为啊。”
听到老板的话,马周微微点头,同样非常认可:“陛下明见万里,臣亦觉得如此。新南市中学,学生多为寻常百姓之家。便是不入科举,于新南市之中,维持一个小康之家,绰绰有余。旧时长安少年,十二三岁时,便多有寻衅滋事拉帮结派。迁都之前,长安少年街头私斗拔刀相向者,不知凡几。往年长安令所收卷宗,举凡伤残,多有流血扑街少年。若有新南市中学收拢,此类事体,定能削减不少。”
李董一愣:原来还能从这个方向上思考?没想到啊。
第六十五章 农事院
新南市中学的第一任校长,是带有前辈及兄长意味的,少了许多“长者”也似的厚重严肃,却更加的让一帮十岁朝上十六岁以下的少年憧憬敬畏。
因为校长是李奉诫,落魄家族的二代们,被打散之后,点缀在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中。起到的作用,除了拉仇恨,大概也就是拿校长的“秘密”在平民子弟面前装逼。
校长乃是“忠义社”骨干,校长在扬州办报,校长他爹是李大亮,校长他连魏王的拉拢都不屑一顾……
少了官僚气息,但李奉诫到底也不是正儿八经来洛阳做劳什子校长的。新南市也只是希望他能挂名,这样能稳定生源以及家长。
“使君,这新南市中学既然得朝廷允许,不若临漳山书院也改制?”
“此事啊,就不要妄想了。”
开会的时候,张德穿着短袖,一帮武汉官僚在衙署里面,也都是短袖在身,瞧着跟码头苦力也似。也多亏张德体恤,否则为了仪态,怎么地也要官袍披上,热死个人。只是出门办公,官僚们硬着头皮,还是得全套行头套上。
“观察缘何这般说?”
有人觉得奇怪,看着张德。
老张喝了一口凉茶,舒了口气:“新南市中学背后呢,是新南市那帮人。这些人是什么人?小一半是皇帝的钱袋子,再小一半,是跟外朝同僚一个槽里吃饭的。吏部、礼部、民部……再加上内府、警察卫吧,都不会拖后腿,说到底,还是天子脚下,自己人办事嘛。”
众人若有所思,纷纷点头,有人感慨道:“想来,再开一家中学,多半也是在京城。最不济,也是在河南,不会外放行省的。”
“是这个道理了,更何况,眼下紫微令就是个点头相公,中书省简直成了秘书监。倘使开口给荆楚给武汉拟个中学,怕是要惹事。”
“这几日,都在传朝廷要给新南市中学嘉奖,这其中,是有甚么说道?”
“还能有甚么说道,无非就是教化之功嘛。侍中提出来的,不过,总觉得这其中,另有缘由啊。”
幕僚和佐官们,于是纷纷看向张德,希望得到消息。
老张也没让他们失望,捧着茶杯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口道:“王太史编修新历,测定公转为三百六十五日又两个时辰三刻。重整农时气历共计二十四,这个消息,你们知道就好,不要说出去。反正往后农官,学的东西又要多了。”
“新修历法?”
“可要封禅泰山?”
“怎么不曾听说这等动静?王太史不是在京中为算学大家排挤吗?”
笃笃笃笃,张德敲了敲桌子:“听过就算,不要妄加揣测。”
实际上,老张隐瞒了消息,没有透露给幕僚和佐官们。
李董为什么这时候会听从马周的建议,给新南市中学来个嘉奖?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还以为这是李董看重李奉诫,想认他做干儿子呢。
实际上,是皇帝老儿准备给他死鬼兄弟“平反”,恢复李建成的“太子”身份。
惠而不费的事情,横竖就是多弄点宣纸、笔墨、绢布,万一能把长安锻炼身体的亲爹给膈应死,那就更好了。
前期准备李董自己没做多少,基本就是他老婆在弄。比如郑观音,比如李婉顺,现在安置工作做得好,不但有公务员编制,逢年过节还有补贴,可以说是很福利了。
贞观十七年的唐朝,已经将霸权对手和地区小霸清扫一空,为数不多还在挣扎想要咸鱼翻身的,也就只有高句丽残党,以及百济、新罗余孽。当然了,新罗这个事情,李董是假装没有看见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