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迁扶余、靺鞨民夫入辽西。”
人离乡贱,一大帮的力工换一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想要造反,也得考虑社会根基在不在。
到了陌生地方,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上哪儿刨食上哪儿跑路,这都是要考虑的事情。
“舟船不够。”
李董并非不懂,直接道,“若是再征发民船商船,东海商路必受重创。”
“北地民船商船不够,再征扬子江民船商船就是。杭州、福州、建州、泉州、广州、交州,沿海诸州府在籍民船商船数量极大,倘使岭南太远,于扶桑诸港,存船亦有千五百之多。”
马周脑子活络,打的主意显然并非是征发民船。
正所谓“闻弦知雅意”,李董自然晓得马周意有所指,不过他前几年就有布局,收买山东几个“落魄”世族,使得这些“耕读传家”行了商贾贱业,民间百姓,多以“皇商”称呼,可谓“一箭双雕”。
变成“皇商”的“王下七武海”想要重新洗白上岸,重新和高门巨宦那般衣冠在身,难度系数不比博陵崔氏卷土重来低多少。
“不必急于一时。”
李世民摆摆手,打消了这个诱惑力极大的念头,从内心出发,他是很乐于这样干的。只是真的就掐住“东海商道”,这些漂泊海上的“豪杰”,还真就不用买他大皇帝李世民的账。
所有东海“豪杰”一起造反,弄死“王下七武海”不敢说不费吹灰之力,但也不会太难。
“且先观望,朕在此地‘以观沧海’,朕就不信高句丽余孽当真是无动于衷。”
话音刚落,就猛地听到一阵号角声。
“有刺客——”
第三十三章 套路不简单
“前方黑帜处,披玄甲者是何人?”
站在楼船顶部的望角处,李世民将手中的望远镜递给了牛进达。
牛进达伸开望远镜,闭上一目,然后定睛看去,半晌才道:“应是渊氏余孽。”
“噢?”
笑了笑,颇为玩味的李董负手转身,回望马周,“宾王,旧时朝鲜郡王,可有后裔?”
“支脉还是留了一些,以制高句丽权臣。”
当年堆砌堡垒修建城寨,一路堡垒工事修过去,直接困死耗死高句丽所有正规军,打到后来,高句丽国内权臣也不得不把老本拼上去。实在不是权臣想要这样,而是唐朝根本不进行决战,也不进行谈判。
不管高句丽方面派多少使者,都是冷处理,不接见不约谈不驱逐,任由自生自灭。
闹到后来,大概贞观十四年的时候,有高句丽的使者,直接叛逃,以“贱籍”的形式,在幽州做起了小生意,也算是别开生面的求生之路。
高句丽面对当年的唐朝消耗战,明知道下场艰难,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且国内君臣勾心斗角,不管是君主还是权臣,都必须谋求一次“决战”,并且还要胜利,才能继续维持国内的权势或者翻盘。
然而唐军屡次接触,都是小股歼灭,大军对峙,结寨联营修城筑堡,纯粹就是拿钱砸。
至于平地野战,高句丽方面是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他们所谋求的“决战”,是在某个城池的防御战,或者就是山区中的打烂仗。
但真正拖死高句丽方面的,就是山地烂仗,装备差距太大,唐军能够“化整为零”的正兵,都是从河北河东抽调的“良家子”。这些人中的一些老兵,本就是当年干掉突厥的野战军。
凡是能从贞观三年活到贞观十四年或者贞观十二年的老兵,家底及其丰厚,加上统军府和兵部的补贴,以及李皇帝为了不足为外人道的利润,而从皇家内帑调拨出去的“专款”。这就导致一个情况,这些“化整为零”的唐军散兵,其披甲数量,罕见地接近百分之百。
之所以如此,这又和石城钢铁厂的兵部工部采购合同有关。
于是奇葩的情况就出现了,唐军一个简装团,大概是两百人的建制,几乎是全团披甲,这个数量,差不多就是高句丽边军主力的中军老底。
这不是什么特殊鞣制的皮甲或者竹甲,实打实的铁甲。一个团和对方一个军的持平,虽说是特殊情况特殊条件下造成的特殊对比,但这就是让两国各方势力都不得不胆寒的现实。
铁甲依旧在……
震动的不是高句丽国内君臣,整个唐朝内部,同样是五味杂陈。毕竟,哪怕算学比不上武氏女,可正常“耕读传家”的基本算术还是过关的。
按照贞观十四年之前辽地的配置,贞观皇帝其实只要想,京畿重地,憋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全面铁甲部队,也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令人意外的是,大唐帝国有限责任公司的大老板貌似没这么干。
当然了,四大天王以及候补天王们,都是理解的。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老子一根手指就能摁死你,还要啥狼牙棒?
更恶心的是,当时唐军“化整为零”并不是纯粹的步兵,一个团还配置了大量的战马、挽马、驮马。除了这些,如果是持续作战,还会配置大概一个旅或者一队的辎兵。这些忙着后勤的“兵”还不是在籍在册的,其档案泰半都是石城钢铁厂……
当然这依然不是最恶心的,唐军在当时,因为某个老板实在是太有钱任性,飞凫箭的配给是比照西军,连胡禄都是一人二到五个。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