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长孙皇后她不,她表示李泰都已经臭大街了,不如就直接拿魏王府的信用,去社会上公开招标,就说魏王府要做信用消费贷款,来者不拒,高炮低息无所谓。你只要敢借,我李泰还不敢拿么?
总之,文艺青年“李青雀”的形象,在贞观十九年算是到此为止,往后也不要提什么文艺范啊有内涵,魏王李泰就是小贷吧的死胖子。
至于某个雍州老汉,挨了一顿打之后,立刻就有人鼓吹“厉害了我的老汉”“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泪”,六旬老汉为何惨遭毒打?大理寺中的嚎叫是何缘由?刑部有关人员为什么纷纷静默不语?
抽丝剥茧的故事,一个形象丰满刚直不阿的关西老汉,顿时出现在关东京城的街头巷尾。
“比照魏徵”“蔺相如再世”“弘文阁樊哙”,各种名头不要钱的往上戴,吹的颜老汉差点自己都信了。
要不是为官多年心如平水,一般人还真遭不住。
有司关了几天,终于辽东来了消息,皇帝老子说了:颜籀这样敢于直谏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不能伤害广大群众的心,放了吧。
放归放,弘文阁也是不能呆了,六旬老汉于是就“闲赋在家”,但每天还起得比鸡早,晚上和鸡一起睡,精神头还是不错的,一副还能为朝廷再干几年,还能发光发热的架势。
然后有一天,漠北返转京城给北军要饭的尉迟老魔头路过雍州老汉他家,一看这老汉气色相当好,就提出要不要一起前往漠北看“风吹草低见牛羊”?
雍州老汉连连推辞,前长安首富顿时感慨“君非为功名利禄,实为社稷也”,然后就写了个奏章,快递给了辽东的老板,说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李董一看,心里固然知道有猫腻,但“千古一帝”么,这点小猫腻是可以接受的,然后批了个条子给马周,让马周去操办一下。
扬六旬老汉的名不是不可以,但要是老板也想一起装逼,那肯定是老板先装,老板先飞。
“千古一帝”的胸襟到底有多么伟岸,朝野之间该吹的吹该捧的捧,前面几场的主角六旬老汉颜师古,立刻就成了配角,为了保证李董的正脸面向观众,他毫不犹豫地只露了半张脸。
配角么,只配露半张脸。
至于是不是有人吃回扣减了戏份,其实也不算太重要,反正皇帝老子说了,既然是尉迟卿举荐的,不如就去尉迟卿治理过的故地走一遭。
然后“宣州刺史”颜师古赴任路上,洛水有人写《送颜公使宣州》还是唱“师古功夫好吔,真的好”,已经不重要了。
第九十章 功劳靠捡
这年头的宣州,还是有点名气的,属于南朝中小型世族扎堆的地方。明明东南西三面多山多丘陵,可偏偏养活的人口还真不少。
州治所就是那个“宣城太守知不知”的宣城,城外有山有水,是个典型的宝地。顺宛溪顺流而下,就能汇入芜湖水,最终流入丹阳湖。
老张当年奋力鼓吹的“围圩造田”,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法子,宣州诸地,但凡是有山水或是沿江的地界,都曾经用这个法子开辟新田。后汉末年到东吴建立,原本的丹阳湖还不像贞观年这般小,它是被东吴发动民力隔断了几个小湖泊之后,才逐渐行成现有的规模。
三国时期就已经开辟新田十余万亩,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芜湖米”。而“芜湖米”的年产量,几乎支撑了整个南朝时代,老张的授业恩师,那个要死要死没死成的陆老头,在芜湖水上游,靠近丹阳湖有个名叫“黄池”的地界,还有田地二三千亩。
这可都是老张还不认识陆老头的时候,吴县男爵攒的家当。
二三千亩地,都是上田中的上田,亩产不敢说飙个一千斤,六百斤却是有的,如此丰产,一亩地抵得上别人五六亩,说是“万亩良田”也不为过。
“芜湖米”之所以产量高,自然是跟环境有关系。气候适宜、水利发达、土地肥沃,可以说已经把稻田的产能给逼了出来。再要想跟“芜湖米”争个高低,也只能是“太湖米”、“交州米”、“广州米”“巢湖米”。
然而这几年因为种种原因,“广州米”为“交州米”替代,大量的新垦田地,多是用来种植经济作物。“太湖米”则是为“芜湖米”替代,环太湖桑林规模,已经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
贞观十八年的时候,苏州的粮税,居然已经到了从扶桑进口的地步,可想而知其中的疯狂。
而此时的“芜湖米”,一跃为扬子江沿岸最高粮食产区,饶是“洞庭米”“鄱阳米”同样丰富,可毕竟地理特殊,颇有一点“山高皇帝远”,于是舅舅不亲姥姥不爱的悲催。
朝廷的政策福利没享受,亏倒是吃了不少。
唯有“芜湖米”,因为地理特殊,其对苏常淮扬等地的重要性,大概就是“长沙米”“洞庭米”对武汉的重要性。
宣州虽说在籍丁口并不少,但和苏常淮扬比起来,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于是自然而然地,整个宣州最为突出的产业,并非是苏杭淮扬所常见的丝麻器物,而是粮食。
整个宣州,以“芜湖米”为基石,自贞观十五年之后,就是整个大唐最大的民间米市。
举凡临近州县,只要是有些闲散银钱的,为了应对朝廷粮食税赋,都会从宣州购入“芜湖米”。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