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幕僚一听,顿时反应过来,感情朝廷算计这里,那都是十好几年之前的事情了?
唐朝在“谍报”“用间”上十分类似汉朝,硬要说有所不同的话,就是早先不服帖唐朝的土鳖要多一些。而“突厥马贼”的妙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至于“河北义商”华润号,“薛书记”提也没有提。
“如今回想起来,朝廷布局,可谓深远……”
地方官吏对于帝国高层的战略方向,这年头能够有直观概念的不多。但凡能揣摩出朝廷大战略的,无一例外,都是英才。
说到底,当帝国的皇帝把大战略“昭告天下”的时候,差不多已经就是要动手,而且把握很足了。
比如上一个朝代,有个皇帝就说了“一衣带水”……然后就真是“一衣带水”。
全天下都知道“一衣带水”的时候,基本就是大局已定,没有什么花头,也不会给对手留下太多的准备时间。
“好了,莫要去想张三郎,‘冬比忽城’的库房物料,眼下准备的如何?”
所谓“冬比忽城”,其实是百济旧称。原本倒也不算什么,但最近几年海上贸易越来越发达,这地界位置卡的极好。不但有一片河口平原,而且还临海,最重要的是,离汉州很近。
如果顺风,从文登县出发,精通航海的船长,能够一天之内稳稳当当抵达“冬比忽城”的临时码头。
“物料都是齐备了,如今就准备动工。”
“入冬之前,翻修‘冬比忽城’至汉州北的官道。”
“使君放心,各分段已经安排妥帖,‘河南’有些分段,已经开始动工。”
“嗯,很好。”
薛大鼎很满意,“域外”动工,都是挑拣这种气候恶劣的时候,可以大量消耗蛮夷青壮。其“减员”的效率,比战争还要恐怖。
但这种数字,只会反应在账面上,人的实际感受,却是大相径庭的。
尤其是,唐朝政府会供应足够的粮食,明面上“征发民夫”是不假,而且青壮服役也确实拿到了粮食,不但拿到粮食,还能养活不少人。这对于朝鲜道、辽东诸地的底层而言,是非常惊人的“飞跃”。
要知道,高句丽时期,或者说百济新罗比较活跃的时期,底层几近奴隶,是真·水深火热之中。
哪怕每天都有工友重病去世,但整体而言,对唐朝官府,土著底层还是“感恩戴德”。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那个见识去知晓唐朝在这个政策上的“狡诈歹毒”。
“‘冬比忽城’这个百济故城,须早早改了。老夫记得,早就下派了公文前去实地勘察,怎么到如今还不见合用的名称?”
“文书上已经用了,只是还没有递到府内。”
“噢?看来下面的人办事还是勤力。”
之所以薛大鼎这么说,那是因为实地勘察很费时间,暂定的名称就是立马就用的,但正式递交,还需要人员返回才行。现在暂定的名称已经用了,但人还没有回来,说明办事的人还在忙。
这也不是中国富庶之地,在外瞎浪的风险极高,搞不好就是要小命玩完,为了划水这么拼,是不存在的事情。
“私底下都叫‘冬比忽城’甚么名字?”
“开城。”
幕僚言罢,又道,“文书上用的是‘开岳’。”
“想来是有大山在此?”
“山水皆有,大概是在山里行走的太多,便用了‘开岳’。”
“就叫‘开岳县’吧,叫开城,还是有些小气了些。”
定下了名字,幕僚们顿时忙着起草奏疏,命名这个事情,“约定成俗”之后,还是要拿到官方指定认证。
薛大鼎要是大剌剌的无所谓,被人参一本,也是无话可说。
平壤城内休息了几天,薛大鼎正准备巡视一下平壤城周围郊县的情况,却见南方来了“捷报”。
“甚么?!张利居然如此了得,‘苌山国’请求内附!”
“那也是两万人的大国,居然就这么降了?”
“不但降了,还把国内的新罗人,男子杀的杀囚的囚,尽数送到了张利跟前。这可是‘灭国’大功啊。”
“就是‘苌山国’不上台面了一些,否则,当真是大功。”
朝鲜道黜置大使临时衙署内,各种消息满天飞,人们议论起来,有羡慕的,有惊讶的,有佩服的……
毕竟,张利才带着几个人南下?结果就灭了一个两万人的“大国”,这效率,实在是高的有点离谱啊。
第七十六章 人不可貌相
“朝鲜弓氏乞降……”
翻着手中的苌山国乞降书,薛大鼎也有些错愕。早先牛进达留着这些废物,也是为了免得新罗人到处流窜,稳住倭地局面之后,就是偏师一支随便扫荡的事情。
可哪里能想到,张利带着几个人还没到金城,将将过了熊津,这居然就震住了朝鲜道东南的“大国”?
“白捡的功劳啊。”
在薛大鼎身旁的业务也繁忙功劳也不小,但和张利这种功劳比起来,当真是毛毛雨。
“早先也不见这苌山国有请降的意思啊?”
“也是怪诞。”
辽东巡抚使衙门里头的官吏们也是面面相觑感慨无比,人和人果然不要比,比了之后会心寒。
“受降”这个事情不是张利可以做的,但薛大鼎现在有这个资格。于是乎,薛大鼎的仪仗,马不停蹄直接奔向熊州。朝鲜道行军总管府也分出一个团,前去“丘山”接应请降的队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