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根深叶大,看似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但这顶天也就是一个贞观朝版本的“清河崔氏”。
崔氏都亡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至于指望长孙氏子弟转任军将,以期自保……那大概是嫌自己死的不够快。
“成败难言啊。”
一声感慨,成也功臣,败也功臣。横竖一应富贵荣华都系在君王身上,逃也逃不得。就算真有反王灭了大唐上位,也不可能待见他这种“前朝余孽”,怕不是学习尉迟恭好榜样,抄了齐王府,立刻成为帝都首富。
而此时,洛阳宫中,派出去的天使返转京城,受到了“二圣”召见。
李皇帝气色不错,难得心情很好地询问:“苏州当真如呈文所言如此富庶?”
“回陛下,诚是如此。苏州富庶,远胜扬州。州县之间走船交通,物流甚是发达,不拘州城,便是郊县,豪富商贾多有百亩宅院。如松江口市镇,一行一市云集南北客商,只说做客舍的本地人,一年也有一二千贯进账,胜扬州太多。”
听到内侍回禀,一旁长孙皇后愣道:“这已经不是胜扬州太多,而是胜京城太多。原来当世除武汉之外,还有如此雄州?”
“征税司几经努力,这才在苏州设置衙署,将来税金增加,可以预见。”
李董见老婆一惊一乍,连忙说了一通。
当年钱谷不是不想收钱到江南,但因为实力不济,打不进江南豪族中去。要知道,钱谷自己就是江南出身,他要是玩弄手段太过,地方豪门把钱氏灭族也不过时抬抬手的事情。
然后杭州也好,苏州也罢,联手报一个“海贼肆虐”,钱氏死了也是白死。
现如今能够钦定征税司进入,还要多亏发达的贸易。
人们需要朝廷的牌面来公平交易,但显然不可能只有权利没有义务,于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地方愿意多缴一笔税,朝廷愿意多开一点口子。
上海县的倭女贸易,就是这样的情况。
“听闻苏州本地整饬农田水利,尔等视察所见,可是当真有苏州上报所言,能增补田亩八十万亩?”
在李世民看来,增加八十万亩,那简直是再造一个上县。
只是一群内侍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第四十二章 东南形胜
对贞观二十四年的人来说,扬子江上的舟船已经是相当的多,航道也极其繁忙。忙碌到朝廷不得不调派专门的调度舟船来维持航道秩序,这对隋唐交替时代的人而言,堪称改天换地。
只是这幅的忙碌景象,在张德眼中,几经“萧索”和“寂寥”。
千几百条破船来来往往,这数量,在第一工业大国的时代,不过是一个沿江城市的规模,还是县级市……
“宗长,刀鱼好了。”
“好。”
清蒸刀鱼,几辈子都吃不腻。和鲥鱼比起来,老张还是喜欢刀鱼,虽然鲥鱼的价钱更贵。
这次东行的付出和收获都极大,甚至有点拿刚刚过世的陆老头做文章的意思。扬子江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颇有点“东南互保”的意思。
武汉第一次在官方渠道正式地输出制度、技术,尽管谈不上全盘接受,但能够加以影响,本就是一种大进步。
不管怎么说,朝着小霸王学习机的方向,算是小小地又挪了一点身位。
返程的船队依旧装满了货物,除了丝绸之外,还有大量的漆器、锡器、家具、手工艺品、肉类制品以及奴隶和粮食。
其中倭女的价值是最高的,因为不是生倭,而是熟倭。
这些“熟倭”都是工厂中的老手熟练工,现在的行情都是一百五十贯往上走,而实际上一个“熟倭”一年的产出,就不止一百五十贯。
属于相当不错的理财产品,保本之余,后续都是净利润。
最重要的是,“熟倭”不会闹事,她们很清楚自己只有被使用才有价值,加上因为国朝体制不允许蓄奴,脱籍这件事情是可以预期的。
尽管大部分倭女其实很难熬到那个时候,但往往也会有良心发现的工场主会予以自由。
至于予以自由之后的事情,工场主是不会去管的。
有可能会被塞回上海镇,然后登上前往故乡的船;也有可能被圈禁在某个区域生存,做些普通的劳动,毕竟,想要拿到唐朝户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运气好才会遇上愿意脱她们裤子的男人,人生就发生了剧变,身份得到了极大的转换。从一介奴隶黑户,转化成了唐人。当然她们可能是以侍妾、婢女的身份示人,“贱籍”与否,要看对象。
但总的来说,一个有良心的工场主,一个愿意给她们自由的工场主,往往在她们眼中是最没有良心的。
她们很愿意做奴工,很愿意被人驱策。因为一旦工场主给她们自由,等于就是让她们去死去下地狱。
至于工场主的良心价值,大概是因为倭女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也即某些倭女可能到了“年老色衰”“不能劳作”的地步。
不受镇压的商人阶层,节操是彻底没有的……
“使君,苏州诸县修筑铁路里程不小,以下走之见,少则五年,多则十年,常驻人口总量,定会超越武汉。”
陪同张德吃鱼的幕僚们对苏州的印象极为深刻,先天条件太好了。水陆交通全方位的优势,又有很好的管理传统,加上水利设施的加强,耕地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而海贸发达又不用担心劳动力的缺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