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说生产效率,哪怕再怎么懒,这点劳动强度,根本不算什么。
但换成普通小农,伺候自家的两三百亩地,本身就已经算是极限。若非朝廷推广了曲辕犁和八牛犁,加上农官数量大大增加,很多小农并没有能力和意愿去开荒。
因为官府分配的田地本身就种不完。
“那就来碗面。”
“观察!”
“宗长!”
“怎么?怕下毒?”
“宗长,不要我们难做。”
“好好好,老夫不下馆子,拿随行的面粉,照着做法来一个,这总可以了吧?”
“宗长少待,这就去准备。”
“不准加芫荽啊。”
“是,宗长。”
香菜什么的,还是算了吧。
等着吃饭的时候,老张带人在驿站转了转,发现这里的规模,扔到“西南地”,怎么地都要算个县了。
小学、物流行、大车行、牲口市场、牙行、日用铺面……该有的都有,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告示栏,写的都是大白话,在告示栏钱看告示的人,除了穿青衫的,也有赤脚沾地,手中握着锄头的。
也就是说,本地识字的人不少,而且很明显,年轻的农家子弟,都有识字的。
这个情况本该是个喜事、好事,但是一想到“环京城无人区”,顿时不由得想到,那些原本住在天子脚下的,怕不是直接顺着“汝水路”就“南逃”了。
有一点这个驿站很特殊,那就是有专门的停车场,这是很多偏僻小站不会有的,甚至像一些大城市,也没有这样的专门给车辆停靠的场地。
只有是京城出来的,才会有这样的习惯,而这个停车场,也是张德推断本地之所以兴旺,是受“环京城无人区”影响的缘故。
第二十一章 食为天
“六郎,去打一角本地酒过来。六郎?张尾!”
正在吃面的张德喊了一声亲随,结果就见这小子蹲门槛上看书傻乐。翻的是一本小说,也不知道是哪里出的,印刷质量居然还很不错。
“张尾!”
一巴掌呼在这小子的脑袋上,“你聋的传人?老夫喊你呢!”
“嘿……啊?宗长,作、作甚?”
“去,打一角本地酒过来。这里米酒听说不错,去,趁你四哥不在,多的钱赏你了。”
“那不行。”
一脸苦逼的张六郎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似的,“我要这么干了,我能被四哥打出屎来。”
“……”
张德一脸的无语,“老夫在还吃面呢,你说个屁的屎尿!”
“反正不行。”
老张咂吧了一下嘴,他没有酒瘾,只是突然想喝一口温热的米酒。过襄城的时候,就听说汝水两岸的米酒算是别有风味,他之前在驿站几个大通铺外头转了转,还真是闻到了米酒的香味。
热米酒的时候,气味是浓郁但又收敛的,香气不会冲,还带着点甜。
而且之所以老张心动,是因为这他娘的好像还有桂花香啊。
“妈的……”
念叨了一会儿,张德有些无奈,亲随护卫小时候都挺听话的,让下水下水让上山上山,没想到人到中年,一个个还挺有坚持。
这光景驿站院落里都是找了地方直接开吃的护卫,和张德吃得不同,护卫们有一半直接在驿站周围叫了吃喝。
除了“盒漏”面之外,还有脆饼、煎饼、汤饺、煎饺、蒸饺……馅料大多都是素的,主要是为了填饱肚子。不过即便是素饺子,为了提鲜,有的加了猪油渣,有的加了虾米,还有加了咸肉丁的,口感层次一下子就提升了起来。
光吃素自然是不行,行走江湖,没肉是万万不行的,不然能量不够。吃“盒漏”面的护卫,碗里就有两块红里带紫的肉块。
不是腱子肉也是类似的好肉。
“二郎,你碗里甚么肉?”
老张咂吧了一下嘴,心说老子堂堂张氏宗长,妈的自己吃素面,护卫们吃荤面?这不合理啊。
“宗长,是驴肉,卤的。”
“还有卤味?”
“那掌柜是东京人士,老家通济坊的,原本就是给京城酒楼提供卤水来着。眼下就是自己出来做事,倒不是本地人。”
说罢,二郎张亢夹起一块驴肉,轻轻地咬了一口。
松软带丝儿不说,看着就很有嚼头,而且不是嚼不烂的那种,这是卤到位了,里里外外的香。
咕噜。
回头看了一眼桌上放着的白面,再看看护卫们吃的……这不科学啊。
“七郎,你……你吃的又是什么?”
“牛、牛肉面……”
吸……呼噜呼噜呼噜!
一口面吞下去之后,七郎抹了一把嘴,“宗长,我这面不怎么好吃。”
吸……呼噜呼噜呼噜呼噜……
咕噜。
你他妈不好吃你吃这么快?
七郎吃的还真是牛肉面,牛肉是本地红牛肉。原本本地民风淳朴,自从首都人民来了之后,本地的红牛也学会了自杀。不是跳汝水寻死,就是找“汝水道”上的大型马车自杀,总之……死了的牛,就能吃了。
如果是一般的牛肉,老张也不会眼馋,但他现在是真眼馋。
这他妈是烤牛肉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