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这个公司草创之际,就是冉仁才的爸爸冉安昌投靠了老董事长,这才有了西南地区业务员每天都能发展一个新组员。
然后么,萧铣这个倒霉催的,后来就因为冉氏父子的接力棒,摁死在了江夏。
比起长孙无忌这种李世民的“好舒爽”“靠得住”“安尔乐”,冉仁才的地位大概是“大力丸”,总之,武德年巴东蛮对唐朝服帖,是因为他。然后调往灃州,镇守黔中东关,也是他。
基本上西南诸蛮的问题,在唐朝初年没有出太大的幺蛾子,跟冉氏父子有很大关系。
再说了,人家是李皇帝封的巫山公,听这名头就和别人的画风不一样。
“冉灃州想要什么?”
“一是要给长子冉实买几首诗,不弱曲江文会,以兹科举之用;二是织机要从保利营造买两万架,十贯一架,其中织工教授之用,一架五贯;三是蜀锦在汉阳需得一合用码头。便是这三样,大郎看如何?”
这三个要求,都很合理。新式织机的成本大概两贯,产量高到两万架这种程度,成本还能再压缩五百文,基本上十贯一架,也是关洛地区的采购价,没有什么苛刻的地方。至于培训织工使用新式织机还给钱,冉仁才的脑子真是非常进步。
不过这两点要求,和第三点要求比起来,就是个屁。
汉阳那里弄个码头,可以这么说,冉家就算不卖蜀锦,也是赚到数钱数到手抽筋。
冉家只要有个几条船,从江左江右各进口生丝和瓷器,到汉阳,生丝再运进蜀地,瓷器直接在本地或者北上关洛脱手。
原始的桑蚕养殖,巴蜀的产量是不低的,但面对新式养蚕业,巴蜀的产量恐怕都不如楚州一州的产量。当然,这一点冉仁才未必知道,可就算不知道,有了汉阳那边的码头,他进口生丝又何方?反正蜀锦卖出去依然是后面加多少个零的问题。
于是张德要面对的,就是一个很强劲的潜在对手。
“叔父何时归来?”
张德没有直接回答李蔻的话,反而问道了张公谨。
“已到洛阳,大约是要宴会几场,最迟初九抵京。”
“此事,还望婶婶莫怪,且等叔父归来。”
“无怪无怪,吾不过是受人之托,五万贯之礼罢了。冉征文有甚所求,吾何须放在心上。”
她搂着儿子潇洒笑着,然后又道,“你叔父归来后,程家便会举荐大郎入工部做事,大郎还需准备才是。”
“侄儿醒的。”
第七十三章 看
张叔叔抵京在即,魏州旧时族人来的不少,好些个北宗子弟到了琅琊公主府拜见完李蔻,就央着要去张德那里长长见识。
相交张大象还跟着张公谨往来行走,北宗族人多是在安乐窝里男耕女织,正经见过市面的,真不多。
总体来说,北宗张氏,出奇的淳朴。
改元贞观时候张公谨谋求南宗支持,也是因为发现北宗子弟性子太憨直,适合行军打仗,并不适合在朝廷奋斗。
而南宗就不一样了,张公义当初出钱出人,可以说直接让张公谨在王世充和李渊父子这里都能混碗饭吃。公务大多数时候都是扔给幕僚,而那时的幕僚,优质人员早就被主公们瓜分干净,他张公谨当然只能依靠大姓同族。
尽管泰半都是吏员小官,可当年的张公谨,哪怕在天策将军府,也并非是架海紫金梁的人物,也就马马虎虎。
可事到如今,已经不是小猫两三只账房先生三五个可以解决的。
光定襄都督府的文书工作,文员就需要三十人以上,这还是张德改良炭笔和纸张后的效率。要知道安北都护府,尉迟老魔头那里的文员是以百为单位,并且还分列部堂,各立署衙,就这样,还是人手不足。
低识字率的眼下,光靠世家豪门或者州学县学来刷人才,见效慢不说,还未必好用。
反倒是张德这几年,甭管是什么样的熊孩子,都能调教成有用之人。最不济,能写能算也比国子监的米虫二代们强。
有鉴于此,出于张氏自身的考虑,张公谨让北宗子弟前来长安。当然了,这也是因为以他现在的地位,回京也是候补天王级的小牛,北宗子弟来京,他也能装逼地说一声能罩得住。
“德叔,苏丝真就那么白?”
“自然之物,白如雪,纯如霜。”
“将来侄儿要在河南也盖个缫丝厂,登莱来的倭女可便宜了,郑家现在的养蚕女,窦氏倭女,又矮又小。”
“……”
喂喂喂,你们是国公门庭啊,你们的带头大哥是大唐帝国有限责任公司的候补天王啊,你特么就这点出息?!盖个缫丝厂?!
“还要买地,买地种桑!”
旁边一只北宗小崽子一脸关爱智障的眼神,然后提醒着前一个小崽子,接着一脸傲然道:“我以后,要买两千亩地,都种桑!大叶子桑树!”
“……”
哇,好牛逼啊,好有前途啊……你妹啊!
老张脸一黑:张叔叔这家里是什么鬼?!教的都是什么?!老子知道他们淳朴,可不能这样接地气吧,你们……你们是贵族啊!贵族!
“还要种棉花,五叔公今年收的棉花,都是沧州拿来的,可舒服了,比麻丝不知道好多少!”
“……”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