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眼下,工科狗开了好些个分基地,除开将来的“高产稻”要引入,这种“低产稻”同样要规划。
说到底,不管是荆襄还是哪里,终究是人少地多。和一千多年后不一样,这年头不需要划什么耕地红线,也不需要什么开放二胎,而是你特么给老子可劲生,给老子可劲开发生地!
此刻的荆襄,还不是什么“湖广熟天下足”,被开发的地方其实有限,这跟云梦泽有关,也跟獠人有关。
而张德现在要做的,就是农业和工商业并行,把獠人从山寨中赶出来或者集中起来,或是汉化,或是被汉化,或是在作坊汉化,或是在矿场汉化,或是在坟地汉化……
人口有效管理,哪怕仅仅是一部分的有效管理,那么,这个时候,只要能保证食物供给,可以说人口增长是没有上限的。这就要看张德是喊口号还是拿出真金白银来勾引,对衣冠巨室喊口号,对贩夫走卒泥腿子獠人拿出鸡鸭鹅猪羊牛,结果如何,可以想象。
具体到陵稻,也就是旱稻上,张德并不打算让普通农户去种植这种低产作物,也不会逼迫本地獠人去学“六诏”那些苦逼。
陵稻种植,张德是打算“忠义社”自己消化。实际上,也只有“忠义社”能够自己消化。
首先,种植意愿上,只有张德愿意干;其次,大规模的丘陵山地需要的劳力不是一州一县官方可以承受的;最后,低产作物只能靠广种来冲量,这需要一定的组织……
巧的是,张德手上直接或者间接掌握了数万倭奴、高丽奴、百济奴、新罗奴。这些奴工中,战俘不多,多是“被战俘”,很多都是这几个地方的普通底层。主要用途是在全国最大工地上献祭,而献祭之后剩下来的,一时半会儿又不能继续献祭,只能持续的给他们的人生每分钟扣掉一秒钟。
那么,这时候把多余的,甚至可以说无用的大量山区丘陵生地种上旱稻,这些随时准备献祭的奴工,不正好派上了用场吗?
尤其是旱稻不需要太多照料,低产出归低产出,可胜在稳定,旱涝都是一两百斤左右打转转,可以说和大豆芋头一样,是可以作为一道人生保险来运作的。
如果贞观一二三年的中原能够听从贾思勰的建议,以家庭为单位一年种个一亩几分芋头,又怎么可能饿肚子?
于是,在听张德一番解释后,贾潜想也不想,便道:“六诏陵稻,倒是可以多地试种,张公不若再调遣一批人来,各往河套、黔中、剑南、河东。”
第五十三章 有蛇出洞
正月忙着给工部老大段纶送礼外加写信,不外是新年好啊要发财啊之类的吉利话。不过一向不怎么愿意回信的段纶,这一回居然还真就认认真真地回了一次。
“呵,好大的口气,这山东生丝也想入京?”
工部尚书段纶做了一回掮客,六部尚书做掮客,不是五姓七望这个级别,还真打不了招呼。
山东士族终于在贞观九年末按捺不住,准备主动出击。范阳卢氏被李董操的叫爸爸的后遗症,大概是过去了。伴随着丝路的正式打开,作为中原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丝绸永远都是紧俏的,哪怕再过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中原的丝绸,依然是最高端的商品。
它不仅仅能在中原当作一般等价物,在外域同样是硬通货。
可以这么说,这些蚕农培育出来的蚕宝宝,它们吐出来的哪里是蚕丝,而是白色的金丝银线。
“怎么,是哪家想要接入长安?”
说话的是老张的老朋友了,被李董提溜过来荆襄的张亮。这老胖子自从跟赵郡李氏分道扬镳后,整个人都进入了一种微妙的状态。
皇帝让他干啥他干啥,只要不和前妻复婚。门人求他帮啥他帮啥,只要不和太子掺合。
总之,张亮张刺史,他敢拍着胸脯冲全天下怒吼:老子是孤臣!更是忠臣!
“使君为何明知故问?”
张德嗤笑一声,懒得和张亮打马虎眼。这货是从相州过来的,眼下来沔州鄂州,是给皇帝做耳目,有什么风吹草动,每天刺史府进出的“万骑”成员,可没有闲着。
一身玄衫,内衬夹铁牛皮甲,一人配双马不说,一马是河曲马,一马是金山追风。腰间横刀是“八年造”,连马靴别着的匕首,都是新出的“九年造”。这也就罢了,马鞍挂马弓一把步弓一把,飞凫箭直接两壶,一壶一个基数三十支箭……
这些抢眼夺目的锐士,就是“千骑”扩充为“万骑”之后在外面做事的成员。基本上如今中上的州县,都知道这些家伙乃是皇帝的亲军爪牙。
而除了这些张牙舞爪的锐士,江湖传言,还有“万骑”的内务精锐,神出鬼没极为犀利。
张亮跑来沔州鄂州,身边跟着“万骑”,可见其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而张亮也不介意告诉别人,他就是皇帝的爪牙耳目。
“呃……哈,让操之见笑了。这……也非是老夫有意隐瞒,不过操之当知晓,老夫身负皇命,有些话就算你知道,老夫也是不能说的。”
看张德在那里嘲讽,张亮脸皮也厚实,直接甩了一个锅给皇帝,并且还在江南土狗面前秀一把忠心。
哟呵……相州跑一趟,功力见涨啊。以前是个二皮脸,现在特么的是不要脸,真不愧是给李皇帝扛过大刑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