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勒胡马_赤军【完结】(1345)

  这三个年号都是召集宿儒,复翻捡史书,处心积虑挑出来的好词儿。关键裴该曾经多次在私下嘲笑晋之年号,什么建武、永安,什么建兴、晏平……也不知道谁想出来的,太没学问啦。而且你跟汉光武撞衫也就罢了,竟然跟孙吴、成汉撞衫,这国家怎么可能好得了啊!故此裴嶷关照,连从古至今割据政权的僭元全都要规避,咱们只奏全新的年号。

  当下裴该展开第一个年号,只见上书“武德”二字。裴嶷解释说:“明公以武定天下,以德受晋禅,是故名此。”裴该不置可否,他心说:我会有第二个儿子吗?那第二个儿子将来会弑兄逼宫吗?算了,先瞧下一个吧。

  结果展开来第二个年号,裴该见了,脸色不禁微微一沉,内心翻覆,多少有点儿哭笑不得。裴嶷还在旁边儿解释:“动乱已久,人皆望先靖烽烟,复永得太平康泰,是故可名为‘靖康’。”

  然而裴该脑海中却有旋律响起——“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虽说这年月,无论“武德”还是“靖康”,确实都是全新的好词儿,没被后人给糟蹋喽,但他心里肯定不爽啊——“武德皇帝”还则罢了,我可不想将来被俗称为“靖康天子”……

  罢了,瞧第三个吧。裴嶷解释说:“明公受天之命,拓土启地,乃可名为‘天启’。”

  裴该心说你们真都好学问,不再向前撞衫了,改向后撞……我真怀疑是不是还有一个穿越者,专门挑选了这些年号来试探我,甚至是想恶心我的。

  然而又不便全都驳回——你若是选其一,那另两个因为什么理由落选就不重要了;倘若全都不用,则人家翻遍故典,复绞尽脑汁琢磨出来的方案,黜退总得给个说法吧?当下皱着眉头,反复思忖:总归都是好字眼儿,要不然我拆开来重新拼接一下?

  康德?这个自然也是不成的……天武?我又不是日本天皇……

  算了,反正年号不如国号重要,不过一个虚名罢了,只要四海晏平,国家康泰,享国也久一些,则陋号亦为雅称,否则年号再辉煌,亦难免遭万世的唾骂。

  于是最终指点着三份方案道:“我当先靖烟尘,复以德治国,乃可名之为‘靖德’。”

  第五十三章 全新的开端

  晋晏平元年岁末,腊月丙申日,裴该登受禅台,司马邺北向而立,华恒进献玉玺,群臣山呼万岁。旋即祭天受命,践祚登基,建国号为“华”,期以翌日,也即新春元旦,为靖德元年。

  封晋主司马邺为高平公。

  曾经有人建议,还当酬晋主为王爵才好,裴该就问了:“何以魏受汉禅,不与献帝王爵啊?”汉魏之禅,才是源头,理当遵从其典制。

  裴嶷复请从周礼,建三恪,倒是得到了裴该的首肯。所谓“三恪”,是指周朝肇建,即维持前三朝的祭祀,于其子孙封邦建国,以示传承有序。不过具体是哪三恪,却向来众说纷纭,或云封虞、夏、商之后于陈、杞、宋,或云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则杞、宋为二王之后,不在三恪之内。

  所以多半是儒家或者春秋战国时代别的什么“子”生造出来的概念吧。

  裴该于旧礼多不感冒,竭力删繁就简,抛弃那些纯属面子工程的玩意儿,但这就必然会引发士大夫阶层的不满,认为新朝不讲“礼”。故而对于建三恪之类惠而不费的玩意儿——又不是真建封国,不过多出份俸禄罢了——他也就捏着鼻子认可了。

  华朝前论三恪,当指汉、魏、晋。当年汉献帝禅让,被降封为山阳公,五传而没于“永嘉之难”,裴嶷等人找到一个叫刘祭的,继承山阳公爵号。后魏元帝禅让,被降封为陈留王,两传而没于“永嘉之难”,复觅得曹操玄孙曹劢,封为陈留公。乃并高平公司马邺,为其三恪。

  从魏制,三恪皆可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则致胙。

  华朝的都城,或议仍守洛阳,或议迁往长安。前者的理由,是洛阳自后汉以来,三朝为都,又居天下之中,理当沿袭;况且羯贼未灭,国家方用兵于东,则朝廷官署居于长安,未免太过遥远了一些。后者的理由,则因长安为裴氏兴旺的根基,其于洛中的统治则仍嫌薄弱,为策万全,还当返归长安去才是。

  裴该本人是倾向于长安的,因为他觉得关东的战事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新建王朝的中心还应当向西移,一则镇定戎狄势大的关西地区,二则便于收取凉州后继续向西域发展,规复两汉以来的最大疆域。但就目前而论,自己还应坐镇洛阳为是——越是薄弱,才越是需要天子亲自镇定啊。于是对群臣说:“昔周之得天下,亦复两都,我何不可两都啊?”

  周之故都,即名为周,文王灭崇后于沣水西岸营建丰京,武王于伐商前,于丰京西北建镐京,号宗周。等到攻陷朝歌,名义上小邦周代大国商而为天下之共主,为了镇定殷商故地,乃建洛邑为新都,号为成周。历代多以为西周的都城在宗周,但后世根据金文考证,事实上周成王五年,即自宗周东迁至成周,因此大致可以判定,西周之时,两都并重。

  其后刘邦称帝,初都洛阳,复徙长安,但洛阳的地位仍然高过普通郡治。东汉虽都洛阳,却于长安周边沿用了西汉京兆之名,且河南、京兆二尹并置。再往后定都关中者,往往要于所谓“天下之中”设置陪都——比如隋唐两代,便皆以洛阳为东都,其间李治、武曌常居东都,武周建立后,更是直接定洛阳为都城,号神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